王勃:巴蜀三年,诗才惊世
王勃:巴蜀三年,诗才惊世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为隋末大儒王通,叔祖为隋唐之际隐士诗人王绩。王勃自少聪慧,九岁时读颜师古《汉书注》,作《汉书指瑕》;少年时已在洛阳参加官员间的宴会,并受邀作诗。十四岁时得刘祥道举荐“幽素科”。十七岁时,王勃被沛王征为侍读,平步青云,后因撰写《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斥逐出王府。
巴蜀三年:从失意到创作的巅峰
被逐出王府后,王勃开始了他的巴蜀之旅。669年秋,他与卢照邻结伴而行,先后到梓州、成都、彭州等地。这段长达三年的游历,不仅让他结识了各级官员,更让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蜀地,王勃创作了《山中》这首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诗是他在巴蜀时所作,抒发了未能回归长安的悲哀。深秋黄昏时分,但见山上都是黄叶在飘零飞舞,更增添了诗人的乡愁。
《滕王阁序》:惊才绝艳的即兴之作
675年,王勃结束了巴蜀的游历,北上归乡。途中,他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恰逢当地官员阎公重修滕王阁并举办宴会。王勃受邀参加宴会,并被要求写一篇序文。当时他只有27岁,却以一篇文采斐然的《滕王阁序》,惊艳四座,并由此名声大噪。
《滕王阁序》全文272字,却展现了王勃非凡的文学才华。文章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并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象描绘出滕王阁的雄伟气势。接着,文章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地理环境为背景,描绘了南昌的繁华景象,并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典故,赞颂了南昌的人才辈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友谊与哲理的完美融合
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广为流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离别的豁达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对友情的深刻理解。
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王勃对诗歌的革新,表现在对偶句及诗歌结尾的撰写,其律诗较当时流行的宫廷诗歌简单和个性化,后来发展成盛唐律诗的特点。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一反初唐宫廷诗的矫饰浮夸,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开辟了先河。
然而,这位天才诗人的生命却如流星般短暂。677年,王勃在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8岁。他的早逝,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损失。但他的诗歌和文赋,却如同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文学的殿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