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六十万大军背后的军事智慧
王翦:六十万大军背后的军事智慧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之策。年轻有为的李信将军自信满满地表示,只需二十万大军即可平定楚国。然而,老将王翦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六十万!
面对秦王的质疑,王翦坚持己见:“非六十万人不可!”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他对楚国实力的充分评估,更展现了其深邃的战略眼光。他深知,楚国地域辽阔,兵力充足,若要一举攻灭,必须有绝对的优势兵力。然而,这个要求也暗藏玄机,既是在向秦王展示自己的信心,也是在推卸可能的失败责任。
一年后,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果然在楚军的反击下大败而归。秦王嬴政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这一次,他答应了王翦的要求,调集了六十万大军。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开赴楚国边境。然而,当楚军前来挑战时,秦军却始终坚守不出。王翦命令士兵们在营中进行投石比赛,以此消磨时光。这一看似荒诞的举动,实则是王翦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
楚军主将项燕见秦军毫无出战之意,误以为秦军畏惧己方,便放松了警惕,下令向东撤退。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指挥秦军全线出击,楚军仓促应战,大败而归。秦军乘胜追击,次年攻破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就此灭亡。
王翦的军事智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更在于他对政治的敏锐洞察。在出征前,他多次向秦王请求封赏田宅,甚至在大军出征后仍不断派人回咸阳索要房产土地。这种看似贪财的行为,实则是王翦的生存智慧。
他深知秦王嬴政生性多疑,自己手握重兵,若不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反而可能引起秦王的猜忌。因此,他通过不断请赏,向秦王传递出“我不过是一个贪图富贵的武夫”的信号,从而消除了秦王的疑虑,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王翦的军事生涯中,还有一个经典的智谋案例——灭赵之战中的“反间计”。面对赵国名将李牧,王翦深知硬碰硬难以取胜。于是,他使用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其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谋反。昏庸的赵王果然中计,处死了李牧。失去了李牧的赵国,很快就被王翦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被占领,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王翦的一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智慧。他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更在权力的漩涡中全身而退,最终得以善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高风险的环境中,不仅要展现自己的价值,更要懂得保护自己,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