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家暴现象:现状、挑战与应对
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家暴现象:现状、挑战与应对
社会变迁中的家庭暴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今天,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科塞的社会冲突论,当个体在社会上遭遇挫折或失宠时,可能会在家中肆意施加权威,将家庭作为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场所。特别是在经济困窘的家庭中,这种压力往往导致家庭内部冲突与暴力的风险增加。
家暴问题的新特征:从数据到案例的揭示
根据2021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在我国,有8.6%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遭受过配偶的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
以谢木兰为例,这位70岁的老人在媒体见面会上讲述了自己长达40年的家暴经历。从年轻时的挨打受骂,到年过六旬离家出走靠捡破烂为生,再到最终选择净身出户,她的故事揭示了家暴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近年来,家暴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离婚案件中,抢夺、隐匿孩子的现象增多;疫情后,心理波动导致恶性家暴案件增加;非典型家暴,如冷暴力、遗弃等现象也日益增多。这些新特征表明,家暴问题正在以更加隐蔽和复杂的形式存在。
反家暴工作的进展与挑战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制度层面对反家暴工作的重视。然而,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基层部门对反家暴法理解不够,执行不力;受害者自救意识增强,但举证难、认定率低;一些地方甚至将家暴发生率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各部门更倾向于“捂盖子”处理受害者,而不是真正解决施暴者问题。
预防和应对家暴的有效措施
面对家暴问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重庆出台地方性法规,细化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机制,建立一站式申请通道;深圳成立专业家暴律师团队,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这些实践为全国反家暴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要有效预防和应对家暴,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反家暴法的落实,提高基层部门的执行能力;社会应消除对家暴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和个人则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寻求帮助。
结语:多方联动,共同应对家暴问题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所说:“反家暴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无家暴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