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一生无后,并非是先天所导致,看他童年经历了什么就明白了
溥仪一生无后,并非是先天所导致,看他童年经历了什么就明白了
溥仪,末代皇帝,一个没有孩子的皇帝。他的终身无后不是天生的,而是命运翻覆的结果。他的人生,从两岁登基到晚年孤独,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奈。他的童年经历了什么?
两岁登基,坐上火山口
1906年,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他不是一开始就注定成为皇帝的。
父亲载沣只是一个低调的王爷,母亲瓜尔佳氏幼兰更是默默无闻。
1908年,清朝气数将尽,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大清国需要一个新皇帝。
新皇帝的要求只有一个:年纪小,好控制。于是,年仅两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在病榻上选中。
他可能连“皇帝”是什么意思都没弄明白,就被抱进紫禁城,坐上了象征权力的龙椅。
可这龙椅不是什么好位置。它更像是个火山口。那个时候的大清,内忧外患。外有列强蚕食,内有革命风暴。坐在龙椅上的溥仪,除了哭,还能做什么?
紫禁城对一个孩子来说,太冷清了。按规矩,他不能跟父母同住,而是由太监和奶妈照顾。这一照顾,就是一场灾难。
太监们只懂拍马屁,教他做皇帝的“威仪”。他哭了,身边人得高喊“万岁爷息怒!”
他摔了,太监们得争先恐后去扶,跪着喊“罪该万死!”这样的溺爱,让小溥仪早早学会了权威,却不知道什么是亲情。
他的奶妈王焦氏是唯一的依靠。但有一次,她因为一件小事被太监罚得皮开肉绽,小溥仪亲眼看到她痛哭。
他害怕。开始学会不相信任何人。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皇帝”的代价:孤独。
可还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不久后,清朝的天下就没了。
辛亥风暴,皇帝变成“闲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武昌起义的枪声很快传到北京。
革命军要求清朝退位,建立共和。紫禁城里的满人贵族还想挣扎,但他们知道,这江山早就摇摇欲坠。
真正决定溥仪命运的人,是袁世凯。这个大清的北洋军统领,实际握有军权。
他手里的兵,不站在清廷这边,也不站在革命军那边。只站在自己这一边。跟清廷讲条件:退位可以,但要让我当临时大总统。
隆裕太后,这个年幼溥仪的养母,成了替皇帝背锅的人。1912年,以溥仪的名义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灭亡。年仅6岁的溥仪,被变成了“前皇帝”。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还是住在紫禁城,还在太监的簇拥下玩闹。并不知道城外的北京,已经是另一片天了。
但退位后的生活,其实并不好过。清廷与民国政府签了协议,允许溥仪继续留居紫禁城,名义上保留“皇帝”待遇。
但这种待遇只是表面上的。宫廷开支越来越少,太监们为了养活自己,甚至开始偷宫里的宝贝去卖。
而溥仪被一群溺爱他的人围着,却越来越孤僻。害怕陌生人,不信任任何人。
吃饭的时候,要所有人都跪着,不许有人看他的脸。可心里明白,自己已经不是皇帝了。能命令的人,越来越少。
有一次,偷偷从窗户看到远处的民国军人,穿着整齐的军服,表情严肃。他惊呆了。那些人跟身边谄媚的太监完全不同。
他开始觉得,自己像是被圈在笼子里的小鸟,而笼外是一个无法触碰的世界。
被逐出宫,复辟梦的破碎
1924年,溥仪的人生再次迎来巨变。这一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彻底改变了紫禁城的格局。
他并不掩饰对清室的不满,直接下令:赶溥仪出宫。
赶人出宫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可对溥仪来说,却像晴天霹雳。他从两岁起就在紫禁城长大,这里是唯一熟悉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宫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被逼着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坐上汽车,离开了紫禁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曾是“皇权”象征的宫殿,突然嚎啕大哭。
随从安慰他:“主子,这只是暂时的。”但溥仪心里明白,这次是真的被抛弃了。
他被安置在天津的租界里。这里虽是外国人的地盘,但对溥仪来说,却成了一个避难所。
住进了张园,一栋充满欧式风情的别墅。从外表看,生活甚至比紫禁城里更舒适,但内心的落差却越来越大。
失去皇位后,溥仪的心理状态变得愈发复杂。表面上依旧摆出一副“天子”的威仪,对随从发号施令。
但事实上,他已完全沦为一个无助的人。渴望重新找回自己的权力,而复辟,成了唯一的执念。
1925年,偷偷与日本人接触,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重登皇位。溥仪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步,将把他引向更大的深渊。
1932年,在日本的安排下,他被秘密送往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执政”。他以为,这一次是真正的复辟。
可到了长春后才发现,这不过是日本人的一场骗局。他虽然被称为“皇帝”,但手里的权力却连太监都不如。
每天都得向日本顾问请示大事小事,甚至连个人生活也被监视。他越来越清楚,自己不过是日本人操控的傀儡。复辟梦彻底破碎了。
溥仪不甘心,但也无力改变。他只能戴着伪装的面具,继续扮演这个可笑的“皇帝”角色。坐在皇宫的椅子上,却没有丝毫的尊严。
投降后的改造与最后的平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的伪满洲国自然也跟着覆灭。本想逃往日本避难,却在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
被抓住的那一刻,他完全崩溃了。原以为自己还有机会逃脱,结果被押上飞机,送到了苏联的监狱。
随从被驱散,曾经围绕着他的那些谄媚者,一个也不见了。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孤家寡人”。
在苏联的监禁生活让溥仪第一次感受到“平等”。没有人跪拜,也没有人听他发号施令。
他被要求参加劳动,被限制言行。这样的经历对一个曾被称为“天子”的人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到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在这里,生活变得更加简单。
每天学习、劳动,接受思想改造。他刚开始时非常抗拒,但慢慢地发现,这种普通人的生活似乎也有另一种意义。
有一次,管理所的干部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你的人生会这样吗?”溥仪沉默了很久。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他终于明白,那个从两岁起被捧上“皇帝”宝座的人,其实是个悲剧人物。从来没有掌控过自己的命运。
1959年,溥仪获得特赦,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他搬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
他开始种花、扫地、卖票,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逐渐融入了社会。虽然偶尔怀念过去,但更多的时候,在试着适应眼前的一切。
他甚至还结婚了,妻子是一名护士。两人虽然没有孩子,但关系平和。
晚年的溥仪经常接受媒体采访。他会讲述自己的过去,但更多的是悔恨。他说:“如果有来生,我希望做一个普通人,过简单的生活。”
1967年,溥仪因肾癌去世。他的墓碑上,只刻了简单的几个字,没有皇帝的称号。或许,这才是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