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共识”发布:医学大咖教你科学控三高
“三高共识”发布:医学大咖教你科学控三高
“三高”问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威胁。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达2.45亿,糖尿病患者1.4亿,高血脂患者更是高达5.5亿。更令人担忧的是,“三高”往往相伴而行,高达61.5%的高血压患者和67.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65.8%的血脂异常患者合并高血压。这种共病情况不仅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肝肾损伤、失明、截肢等严重后果。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仲伟教授等多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简称“三高共识”)正式发布。这份共识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参考,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科学管理“三高”的新希望。
“三高”共管的必要性
“三高”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会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加6.16倍,脑卒中风险增加7.41倍。然而,目前“三高”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控制达标率更是不容乐观。
“三高共识”的核心内容
1. 危险因素与筛查
“三高共识”明确了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如不健康膳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超重/肥胖(BMI≥24.0 kg/m²为超重,BMI≥28.0 kg/m²为肥胖)、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建议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包括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检测。
2. 预防措施
对于一般人群,共识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高危人群,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建议进行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个体化管理。
3. 诊断标准
目前,“三高”仍沿用单病种的诊断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主要适用于ASCVD低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4. 并发症管理
共识强调了对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高血糖危象、高血压急症)的快速识别和处理,以及对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慢性肾脏病)的定期筛查和规范管理。
科学管理“三高”
“三高共识”指出,科学管理“三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定期检查: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测量血压,高血糖患者需监测血糖指标,高血脂患者需检查血脂水平。
合理饮食:控制总能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保持适当体重:维持BMI在18.5-23.9 kg/m²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药物治疗: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降糖和降脂药物。
结语
“三高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规范化管理和长期控制,“三高”问题有望得到更好解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望进一步降低。然而,这需要医生、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