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旅转型升级:从“流量”到“留量”的探索之路
西安文旅转型升级:从“流量”到“留量”的探索之路
2024年,西安文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10月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2%,人均花费增长1.38%。然而,在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西安文旅正面临着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型挑战。
流量之困:网红打卡难变现
作为西安文旅的标杆项目,大唐不夜城的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尽管每天吸引数以十万计的游客,但2023年其净利润仅为23.53万元。曲江文旅旗下22家子公司中,仅有8家实现盈利,占比约36%。大明宫、大雁塔等景区均处于亏损状态,8家盈利公司合计盈利2628.96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曲江文旅的财务状况堪忧。总负债达2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有息债务高达900多亿元,应收账款14亿元,坏账5.8亿元。尽管坐拥西安城墙、大雁塔、大明宫等优质资源,但经营不善、管理不力等问题,使得这些“金饽饽”未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科技赋能:数字文旅新突破
面对困境,西安文旅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数字科技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山河诗长安》通过AR技术让“李白”穿越时空吟诵《将进酒》,掀起全民探秘长安的热潮。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是数字科技赋能文旅的典型代表。街区运用全息投影、动态影像等新技术,打造《极乐之宴》《万邦来朝》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特别是《乐宴·盛唐》大型唐文化沉浸式餐饮体验项目,通过裸眼3D成像技术,让游客与“李白”“杜甫”隔空对诗,感受盛唐文化魅力。
全球首个贯穿式行进演艺《赳赳大秦》更是数字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典范。演出耗时6年筹备,首创贯穿行进式剧场、世界最长最快轨道式超大型移动观众座椅、亚洲室内最大空中移动舞美装置。自2024年国庆首演以来,不到三个月已接待观众超过14万人次。
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新路径
西安文旅的转型升级不仅体现在数字科技的应用上,更体现在文旅融合的深度创新上。2024年,西安推出“六个提升”战略,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产业规模能级、数字文旅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文旅融合方面,西安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西安年·最中国”“长安夜·我的夜”等品牌活动持续升级;《唐朝诡事录》《夜谭·丝路》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相继推出;非遗新演艺《鼓声不能停》广受好评。同时,西安还创新推出文旅体消费券,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西安2023年新增规上文化企业8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0%,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3.1%、65%。
未来展望:从“流量”到“留量”
西安文旅的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数字科技与文旅的融合,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另一方面,要优化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将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同时,西安文旅还应注重品牌建设,持续做强“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城市IP,做新“西安年·最中国”等活动IP,做精“博物馆之城”“西安演艺”等文化IP,做实“西安城墙”“兵马俑”等旅游IP,提升城市文旅的整体竞争力。
从“流量”到“留量”,西安文旅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数字科技的深度应用和文旅融合的不断创新,西安文旅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文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