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自恋吸血鬼(上) | 自我疗愈
远离自恋吸血鬼(上) | 自我疗愈
人际关系中的"吸血鬼"有许多种,其中以自恋型最为可怖。本文分为上下两集,上篇重点分享自恋的成因、自恋的动态平衡,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诊断、特征、成因及分类;下篇重点分享NPD在婚恋关系中的行为表征、同NPD相处的建议、NPD受害者的疗愈策略,分辨NPD的方法,以及同其他自恋倾向者的相处策略。
自恋的成因
如果打开浏览器,搜索“自恋”二字,相信大家会得到无数条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狂等词条。自恋者几乎成了人际关系中的过街老鼠。但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自恋呢?自恋必须被彻底根除,一点不留吗?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恋的成因:仍处于婴孩时期的个体,情绪体验是简单的——无需考虑周围人的感受,仅通过直接的情绪发泄向外界表达自我。
在此阶段的大多数婴孩可以体验到全能的自恋满足感,因为周围的大人基本会无条件的满足婴孩的所有需求。少部分婴孩可能在此阶段无法收获父母无条件的爱,则会留下情感的不满足,种下依恋障碍的种子。
当个体再长大一些,会发现自己的需求无法全部得到满足。此时,合格且健康的养育者会教导孩子:“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你的不合理需求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而你的部分合理需求是需要通过利他才能得到满足的,否则爱会消失。”如此,个体才能逐渐纠正“世界需要以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逐渐习惯父母不再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也能具备一定的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需求。
相反,部分不合格的养育者为了逃避自己的养育责任,会通过溺爱或忽视的方式应对孩子的需求:养育者借忽视逃避自己的抚养责任(可以联想影视剧中只会通过物质去满足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固着于缺失的关注和情感。溺爱绝不是健康的爱,而是一种畸形的爱——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看似是“爱”,实则是自恋型或无能型父母的一种错误教养方式。养育者或通过溺爱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或借此看似“轻松”的方式逃避抚养责任,或将自身的情感缺失投射在孩子身上。
当这部分心理仍固着于全能自恋的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无法从外界得到自己的所求时,他们的本能反应便是:愤怒——因为这是婴儿最初表达自己不满的有效方式。
成人后,这部分个体会陷入矛盾的心理状态:既要遵守成人世界的规则,又想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我是最棒的,我值得最好的,我是世界的中心。”
除了家庭养育的因素之外,自恋的形成会受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而不仅仅是家庭养育。譬如,东亚社会自古有之的一夫多妻制度,难免会对部分男性造成女性物化、唯我独尊的集体潜意识(即一个集体因相同文化环境浸染下而产生的共有意识,但因个体无法察觉这种集体文化对自己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故称为集体潜意识)。此外,有的人可能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出现自恋爆棚的短暂现象——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群像中屡见不鲜。因而,在考虑自恋问题的时候,应当综合多种因素去考察,而非限制在单一因素的制约下。
健康的自恋
自恋是个人发展必要的一个因素,但要把握好度。
“道”在道家学说中被理解为世间万物的规律,而平衡即可被认为一种道的形态。自恋亦如此。还记得岛主此前聊到情绪管理时提到的钟摆比喻吗?不走极端,即不过度自卑,亦不过度自恋,方能找到中间的那条“道”。
如上图所示:
合理的自恋→健康的自信
自恋缺乏→自卑
极度自卑→自毁
自恋过度→自恋倾向
极度自恋→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信:既能接受自己的优点,同时对自己的缺点也有清醒的认识,且能接纳缺点;自我评价合理;具备同理心和共情力;能够做出利他行为;不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
▪自卑:自我评价过低;过度依赖外界的反馈;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己的缺点上,且无法接纳缺点。
▪自恋倾向:过度热爱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处人处事双标;但仍具备一定的同理心和共情力;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当处于中间平衡点的时候,自恋与自卑像是太极的阴阳两瓣似的,和而不同,异中求同,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但是,当平衡打破,某一方过强或过弱时,相应的另一方也相应地出现异常增减。例如,看似极度自恋的NPD,其实是极度自卑的。成年后的自恋倾向者在潜意识内仍将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因轻重程度不同,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仍有些共性成为辨识这部分群体的蛛丝马迹:
▪妒忌心略强:许多自恋者希望能与优秀者结伴,以此满足自己想象中的“优秀自我”的画像,但同时,自恋者又不希望自己的同伴优于自己,担心同伴的光环损害自己的自恋满足感,因而,他们会出现打压、贬损朋友,甚至在朋友落难时幸灾乐祸;
▪常有贬低打压他人的言行:自恋者往往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值得一切优秀的人、事、物,如果没有得到,便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到外界和他人,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恋受损带来的痛苦(请务必留意身边总是在指责、贬低他人的人);
▪控制欲较强:自恋者的掌控欲都会较强,部分自恋者的控制欲会表现为与人对谈时只会进行以我为中心的单一输出,无形强迫听众必须接受自己的情绪发泄,严重的自恋者会使用精神操控手段;
▪同理心较弱:自恋者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内耗导致其无法对他人的情感及需求产生共情,甚至会将对方的真情流露看作是“不如自己”“弱者”“麻烦”。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英文全称为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因其对他人的精神、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与反社会人格、马基雅维利人格同称为心理疾病中的癌症。
NPD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NPD的诊断标准主要由以下几点:
▪个体的想法和自我的重要性被夸大了
▪对美、成功和权力的幻想支配着个体的思想
▪个体会认为自己很特别,只能与“特别”的人产生联系
▪个体需要一直受到他人的钦佩
▪个体认为自己有权得到大多数东西
▪个体经常操纵和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个体缺乏同情心,缺乏感受和认识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个体会经常羡慕嫉妒别人
▪个体的行为显得傲慢或自大
同时符合以上5点即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的言行特征
▪ 对他人的关注有过度的欲望
▪ 极度嫉妒感
▪ 对特殊待遇的期望极高
▪过度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重要性
▪对受到的伤害和被拒绝的倾向极度敏感
▪ 难以维持长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 经常幻想自己的智慧、成功、力量和外表
▪ 无负疚感地利用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
▪ 缺乏同情心和理解他人感情的能力
▪固执地认为只有特定的优秀者才能理解自己的独特性
▪ 自认为擅长浪漫
▪ 会以愤怒、羞辱的言行回应批评
▪ 总是寻求他人的赞扬和积极的支持
▪经常期望别人能认同自己的意见
▪ 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必须匹配“最好的”
由于NPD对自我的理想化,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问题肯定出现在他人身上”,使得这部分群体几乎不可能主动承认自己是人格障碍患者。心理学家意识到这一类群体的存在,主要是通过对NPD受害者的治疗发现的。但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大部分研究证据和临床数据是从受害者的角度归纳、总结的,这样的结论是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岛主发出的一个疑问,有待日后进行更详尽的调研。
NPD的成因
要论NPD的形成原因,大部分心理学者会强调NPD的原生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养育者是NPD。而注意到另一个细节:所观察到的NPD的原生家庭中,有一位养育者会是NPD,或是严重的自恋倾向——即溺爱的一方,同时,另一位养育者则会是忽视的一方。溺爱的养育者会极大地满足NPD的自恋供养,助长NPD的自恋倾向,而另一位养育者的忽视则会造成NPD的自恋受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能是造成NPD矛盾心理的一个缘由。
此外,NPD极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精神操控(甚至可能伙同NPD的另一位养育者一起)换取另一位养育者的情感价值,如此便能解释为何NPD的精神操控术是天生的这一问题。
以上是一家之言,未经科学的严格调研,可能会有偏差,仅供大家参考。
常人都会有“理想的完美自我”与“现实的瑕疵自我”的困扰。
健康的处理方式应是于前者中筛选合理的部分,再努力达成,同时完整的接纳真实自我。然而,NPD的作法则是不顾一切地,试图用不断膨胀的前者掩盖后者。
由于NPD无法平衡“理想的完美自我”与“现实的瑕疵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NPD的自我是分裂的。
为了保持完美自我,NPD更倾向于通过“虚假自我”与人进行社交,以便享受完美自我带来的自恋满足感,掩藏瑕疵自我,防止自恋受损带来的受挫感——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普通人社交初期会出现的面具现象,但二者仍有区别:坦诚和真实是正常关系的发展基石,譬如正常人社交中后期会随着交往深度的增加而出现真实的自我袒露,让关系呈自然的螺旋式发展,但是,NPD与人交往过程中几乎始终是以虚假自我面对他人的——他们自己都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更不敢在别人面前进行自我袒露,反而会通过他人的自我袒露进行镜像模仿和精神操控,何来坦诚与真实一说?
不同于自恋倾向者,NPD完全没有同理心、共情力,也无自我反思能力。至于精神操控,以为:NPD一定会出现精神操控行为,而出现精神操控的自恋倾向者不一定是NPD。
NPD的分类
NPD可能出现在职场关系、亲子关系、婚恋关系等人际关系中。无论处于何种人际网络中,NPD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无限度的满足自恋需求。不少心理治疗师将NPD划分为几个象限:
其中,高功能NPD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世俗的成就,且这种“成功”会进一步强化了自恋心理,同时也提升了自恋满足的阙值;低功能NPD不具备实现“理想化完美自我”的部分能力,所以在外在的自恋表现上会更隐性一些。这种分类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完全容纳所有的NPD类型,但确实能为大众提供一些辨别标准。
上篇内容到此为止,下篇继续。
愿所有读者
清净一方天地
桃源自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