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分水油纸伞:江阳文化的双重奏
泸州老窖&分水油纸伞:江阳文化的双重奏
“风过泸州带酒香,人到泸州醉一场。”这句流传已久的诗句,道出了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独特的城市魅力。作为中国酒城的核心区,江阳区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泸州老窖,更孕育出了精美的分水油纸伞。这两者一为酒文化的代表,一为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共同谱写出江阳文化的双重奏。
泸州老窖:千年窖池酿佳酿
泸州老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的1573年。那一年,厌倦官场的武举人舒承宗回到家乡泸州,用精湛的酿酒技艺和优质的原料,建成了如今闻名遐迩的“1573国宝窖池群”。这些窖池历经400多年的沧桑,至今仍在使用,是中国唯一与都江堰并存于世的“活文物”。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龄老。”这句话道出了泸州老窖的精髓。窖池中的微生物菌群,经过数百年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酿酒环境。据研究,1573国宝窖池窖泥中检测出1563个微生物菌种,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正是酿造出醇香美酒的关键。
泸州老窖的酿造工艺,堪称中国酒文化的活化石。从选料、制曲、发酵到蒸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正如泸州老窖董事长刘淼所说:“好酒是什么?从人始,止于人,靠的是酿酒人技艺的代代传承,靠的是匠心与情怀、道德与责任的完美谛合。”
分水油纸伞:匠心独运的手工艺术
在江阳区的分水岭镇,有一项传承了400多年的手工艺——分水油纸伞。这种油纸伞以泸州当地盛产的桐油、楠竹、水竹、岩桐木、皮纸等为原料,经过96道纯手工工序精制而成。2008年,分水油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唯一保留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是这项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他介绍说,制作一把合格的油纸伞需要使用上百种工具,基本上木匠用的工具都在用。从选材到制作,油纸伞有着非常多的讲究。伞骨必须选取海拔800米以上阳坡生长满3年的楠竹,伞托、伞柄要用岩桐树、杉木树制作,保证质地坚韧、经久耐用。
分水油纸伞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精湛的工艺。除了祖传的“伞斗满穿”绝技外,还有石印画伞面、手造纸伞面和手绘伞面三种不同的伞面工艺。其中,石印传统工艺全国只有分水油纸伞在做。这种工艺需要在大理石板上涂脂肪性的药墨,使原稿显印出来,然后涂上酸性胶液开始印刷。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无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着墨而显色,这样图案就按原样印在扇面的皮纸上了。
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双重奏
泸州老窖和分水油纸伞,一为酒文化的代表,一为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它们在江阳区的文化舞台上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文化的双重奏。
近年来,这两个文化遗产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泸州老窖在坚守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也在探索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而分水油纸伞则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2023年,分水油纸伞亮相成都大运会,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中国红”的寓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的关注。
这两者都承载着江阳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泸州老窖见证了中国酒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分水油纸伞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它们不仅是江阳区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新时代,这两个文化遗产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泸州老窖通过品牌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巩固其在白酒行业的领先地位。分水油纸伞则通过文化传承和工艺创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共同展现了江阳区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活力。
“风过泸州带酒香,人到泸州醉一场。”这句诗句不仅描绘了江阳区的酒香,也象征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魅力。泸州老窖和分水油纸伞,一酒一伞,一刚一柔,共同谱写出江阳区独特的文化篇章,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