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军中清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足迹
探访“军中清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足迹
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一所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军事院校在哈尔滨诞生了。这所由陈赓大将担任首任院长的军事工程学院,不仅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更因其卓越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军中清华”。
创校传奇:从蓝图到现实的“远东奇迹”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开学。这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陈赓大将担任院长的高等军事学府,从筹备到开学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哈军工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学院初期设有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和海军工程系五个系,开设12个专业,招生1200余人。
科技创新:为国铸剑的尖兵
哈军工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立校之本。在众多科研成果中,王泽山院士的火炸药技术研究最具代表性。这位1954年考入哈军工的学子,一生致力于火炸药研究,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低温感材料等世界性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被誉为“火药王”。
精神传承:铸就军中脊梁
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六个始终”精神:始终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始终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始终弘扬严谨治学的优良作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始终恪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始终崇尚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代军工人奋勇向前,也成为中国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
人才辈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据统计,哈军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军事科技人才,其中涌现出20多位两院院士。除了前面提到的王泽山院士,还有被誉为“中国防护工程之父”的钱七虎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慈云桂教授,以及为我国激光陀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伯龙院士等。这些杰出校友遍布国防科技领域的各个重要岗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时代新篇: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
1970年,根据国家战略调整,哈军工被拆分,其资源分散至多所高校。其中,海军工程系发展成为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继续为国家培养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哈军工的主体则与其他军事院校合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继续传承着哈军工的优良传统。
从1953年到今天,从哈尔滨到长沙,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这所承载着共和国期望的军事学府,已经走过了70多个春秋。它不仅为中国军事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哈军工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工人,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