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揭秘疾病诊断的“金钥匙”
骨髓穿刺:揭秘疾病诊断的“金钥匙”
骨髓穿刺是临床上一项常用的诊疗技术,通过抽取少量骨髓液来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组成变化,以初步判断是否有血液疾病。这项检查不仅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在骨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的谢琳主任详细解释了骨髓穿刺的过程及其在骨癌诊断中的独特价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看似神秘却至关重要的检查手段。
什么是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是一种临床检查技术,主要用于采集骨髓液进行疾病诊断。通过骨髓穿刺术,可以获取骨髓液,从而了解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组成、形态学变化、基因染色体异常等,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骨髓穿刺的具体操作过程
骨髓穿刺通常在医院、专科门诊或医生诊室进行,整个过程需要大约10到20分钟。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可以统称为骨髓检查,尽管骨髓穿刺可以单独进行,但它通常与骨髓活检相结合。
在进行骨髓穿刺之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此项检查。患者通常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在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和局部麻醉。然后使用特制的穿刺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及骨膜进入髓腔抽取骨髓液。整个过程通常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患者可能会有一些短暂的不适感,如疼痛、酸胀等,术后休息半小时左右,不影响后续日常活动。
骨髓穿刺的应用场景
骨髓穿刺主要用于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采集骨髓样本后,可进行包括形态学、染色体、免疫分型及基因等相关检查,综合进行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分层。在治疗过程中,骨髓检查是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主要检测项目包括骨髓细胞学及残留病灶检测,对于指导方案调整是最重要的检测手段。
此外,骨髓穿刺还可用于辅助诊断某些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需要通过骨髓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骨髓侵犯。同时,利用骨髓液检查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
在骨癌诊断中,骨髓穿刺可以判断骨髓是否受侵,进而确定疾病的分期和严重程度,这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同时,骨髓穿刺可以监测化疗等治疗效果,以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骨质疏松、骨骼脆弱的患者,进行骨髓穿刺可能存在一定风险。这类患者在穿刺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骨髓穿刺的安全性与常见疑虑
许多患者对骨髓穿刺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其安全性和疼痛程度。实际上,骨髓穿刺在局部麻醉后疼痛可控,正常人骨髓造血组织平均有2600g,每次骨髓穿刺抽取量仅0.2-0.3克,而且骨髓是人体再生能力很强的组织,抽取以后会很快生成,所以对患者健康没有什么损伤,也不会引起远期损伤,患者朋友无需顾虑。
骨髓穿刺后需注意以下事项:
- 卧床休息15-20分钟后可自由活动
- 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干燥,以防感染,3天后取下
- 穿刺点如有出血,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结语
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其操作过程虽然可能带来短暂不适,但对身体无长期影响。通过骨髓穿刺,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当医生建议进行骨髓穿刺时,患者应积极配合,以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