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纪念丨于洋:英雄本色,银幕硬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纪念丨于洋:英雄本色,银幕硬汉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82798?commTag=true

于洋,这位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以其硬汉形象和精湛演技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桥》到《英雄虎胆》,再到《戴手铐的旅客》,他的表演生涯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从革命战士到电影演员

1930年10月4日,于洋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名于延江。6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他流落到东北长春。12岁时,他在“满映”出品的一部儿童片中出演角色,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触“电”。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洋在八路军二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侦查员。1946年,他在穿越国民党封锁线时遭遇敌人阻击,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意志成功脱险。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表演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战火中成长的表演艺术

1948年,于洋接到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拍摄任务。为了饰演好青年炼钢工人吴一竹,他深入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车辆厂体验生活,与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身上也长了虱子。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为他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工人形象。


《桥》海报

1949年,于洋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影片《中华女儿》的拍摄。在一次危险的跳桥戏中,他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部电影在1950年公映后,荣获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影坛获奖的影片。

上世纪50年代,于洋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进修,苏联专家卡赞斯基评价他:“你是一艘大船。大船,就应该在大海里航行。”这也是他获得“于大船”这一美誉的由来。

“国产谍战片教科书”中的经典

1959年,于洋在《粮食》《矿灯》《青春之歌》等五部影片中都有出演,迎来了个人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而在此之前一年上映的《英雄虎胆》,则为他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英雄虎胆》海报

电影讲述了解放军剿匪部队某师侦察科长曾泰潜入匪巢,最终将敌人一网打尽的故事。于洋凭借对曾泰这一角色的出色塑造,不仅在国内红遍大江南北,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这部电影被誉为“国产谍战片教科书”,其中一段与王晓棠共舞伦巴的场景更是成为经典。


《英雄虎胆》剧照

改革开放后的艺术追求

改革开放后,于洋转型幕后,开始担任导演工作。1980年上映的《戴手铐的旅客》是他的首部自导自演作品。这部电影在当时创造了观影人次破亿、票房收入过亿的佳绩,片中的许多商业元素也被后来的影视剧广泛借鉴。


《戴手铐的旅客》剧照

在拍摄过程中,于洋坚持不用替身,亲自完成所有动作戏。在云冈石窟追逐特务时,他被泡沫砖砸伤,脚也扭伤了,但仅仅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坚持出院继续拍摄。

结语

2010年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时年80岁的于洋获颁“终身成就奖”。2025年3月1日,这位银幕硬汉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他的艺术生涯见证了中国电影从起步到繁荣的全过程,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银幕硬汉”。

那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正宜送别这位刚刚离去的银幕硬汉——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