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最新生长曲线解读来了,家长们快试试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最新生长曲线解读来了,家长们快试试吧!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26A0688600

在儿童保健和生长发育评估中,生长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生长状况,还能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生长曲线的概念、使用方法、解读要点以及常见误区,帮助家长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过敏和儿保的门诊,或者线上咨询时,经常会碰到家长直接拿来一个数据,问孩子的生长情况。

实际上,单单这样一个数据,是很难评估小朋友的生长情况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借助生长曲线来评估。

生长曲线是儿科和儿童保健医生最重要的评估工具之一,生长曲线可以反映宝宝整体的健康与营养状态、尽早发现生长的病理性偏离,避免不必要的化验和干预。

如果你还不会用生长曲线;或者知道生长曲线,但不知道怎么看;或者你知道怎么看,还想带着家里长辈一起学习。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非常适合你了,有图文,有视频,还有免费的工具可以用。

判断孩子长得怎么样?从记录生长曲线开始

视频版

文字版

从宝宝一出生开始,我们就会测量宝宝的身长、体重、头围,之后也会定期监测宝宝的各项体格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根据对应的年龄,描绘在相应的图表中,得到一系列独立的点,再将这些点逐一的连成线就形成了宝宝的生长轨迹。通过对轨迹的分析初步评估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

上图,蓝色为男宝宝,粉色为女宝宝。四宫格分别代表孩子的身长、体重、胖瘦、头围增长这四个指标。

WHO和中国的生长曲线有什么区别?

WHO

WHO的生长曲线是以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为标准的。纳入的儿童以母乳喂养为主至少4个月,并且持续至少12个月。基于巴西、加纳、印度、挪威、阿曼、美国6个国家的8440名儿童样本制定的。

标准中选取的标本是根据适宜成长的最佳环境选定,比如母乳喂养、母亲不吸烟,良好的卫生保健等。可以描述在最佳环境条件下,从出生到5岁的正常儿童成长轨迹。目前被认为是更加理想,更合乎生理的曲线。

中国的生长曲线

最常用到的是中国儿童生长标准2-18岁(2009)和0-7岁(2023)。

中国儿童生长标准2-18岁(2009)的曲线是基于2005年的国家调查资料,选择代表中国相对营养良好人群的九大省市(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调研数据制定而成,代表了我国营养相对良好人群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制订我国儿童生长标准的相对理想人群。

中国儿童生长标准0-7岁(2023)的曲线是2015在同样的九大省市开展的第五次中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纳入 7 岁以下健康儿童,包括长期在调查城市城区生活的本市户籍儿童或外地迁入但在本市城区居住时间大于其实际年龄2/3者。排除早产、双胎或多胎、身体残疾、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肺炎、痢疾等)初愈不满1个月者、近2周内发热7 d以上或腹泻每天5次以上、持续5 d以上者。

但与WHO 5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相比 ,0-7岁标准各指标生长曲线轨迹趋势与其一致,但总体上略高于WHO标准。WHO强调的母乳喂养,但中国曲线未区分是否母乳喂养。

另外,经过对比发现新建立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与 2009 年参照标准差异非常小,因而新建立的标准也能实现与2009年018岁儿童生长曲线的718岁部分较好衔接,故对718岁儿童的生长监测与营养评价继续沿用2009年018岁生长曲线中的7~18岁部分。

足月儿和早产儿怎么用生长曲线?

足月儿出生后通常使用WHO的生长曲线,但早产的宝宝,我们会先使用Fenton曲线,等到宝宝纠正足月(40周)后4-8周,也可以按照纠正月龄来使用WHO的生长曲线了。

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的怎么用生长曲线?

不管是奶粉喂养还是母乳喂养还是混合喂养的5岁以下儿童,WHO的曲线同样适用。

卓正医疗微信小程序中有生长曲线记录功能,不仅可同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儿童的生长标准,对于早产宝宝,还可自动计算孩子的矫正年龄、展示早产儿生长曲线。

而且,家长在家用小程序记录的数据,医生在卓正系统里也可以随时查看;线上咨询的家长可以方便的一键把生长曲线发给医生,这对于孩子生长问题的咨询特别方便。

生长曲线怎么画?这些要点要记牢

视频版

文字版

要画好生长曲线的前提是,我们得先得到数据,那么体格检查的数据如何测量呢?如图所示。

(左右滑动查看)

有了准确的体格数据,我们就可以把它绘制在生长曲线图中,然后进行分析解读。

如果您很担心您的小婴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可能会经常给宝宝测体重做记录。

但是WHO建议婴儿的体重至少间隔1周才测量,因为孩子生长本身有波动,并且有没有吃奶和大小便都会影响到每日的体重增长,如果太勤的测量,可能会增加您不必要的焦虑。测量时,建议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测量尽量选择同一个体重秤;
尽量选择一天中比较统一的时间,没有喝奶吃饭的情况下测量;
测量婴儿体重时应该脱去尿布。
而关心大孩子长个子的家长也许会隔三差五就给孩子测量身高。身高的增长也会存在波动,在一年增长6-7厘米的年龄段,频繁测量也会增加家长的焦虑,还可能让孩子在意自己的身高。因此,测量频次还是要适度为宜。

如何解读生长曲线?手把手教你

视频版

文字版

1. 生长曲线的百分位是什么意思?

生长曲线图中对生长发育的评价采用的是百分位法。图中3rd,15th,50th,85th,97th分别表示的是第3百分位,第15百分位,第50百分位 (中位数),第85百分位,第97百分位。

打个比方:100个孩子按身高从低到高排队,排在第3个的就是第3百分位,排在第50个的也就是排在正中间的是第50百分位。

生长发育曲线图中,2rd-98th之间是正常范围。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情况,但不一定就是坏消息哦。

2. 百分位和Z值有什么区别?

可能有家长也听到过生长曲线的Z值,Z评分是指偏离人群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倍数。

Z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大概了解即可,看不明白也没关系):


(图注:Score:即儿童身高实测值;Mean:即均值,是同年龄、同性别参考人群身高中位数)

正的Z值表示测量值高于均值,负的Z值表示低于均值。比如说50 th是正中间,最下面一条曲线代表第3百分位数值(P3),相当于平均值减去2个标准差。 最上面一条曲线代表第97百分位数值(P97),相当于平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

通常来说,如果遇到非常高或非常低的测量值,Z值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比较。

比如下图这个小朋友,1周岁身高85cm,远远超过了曲线范围,偏离中位数还蛮大的,用Z值就可以精确给出,高于平均水平3.71个标准差。但对于家长来说,曲线更为直观,我们说Z值更多的用于临床经验的借鉴与学术交流上。

3. 不同曲线高低提示什么?

如下图所示,身长或身高别年龄曲线,低于正常可能提示体质性或遗传性矮小,也有可能提示内分泌疾病,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低,或者慢性的营养不良。如果高于正常,一般是正常的高个子,很少是疾病导致的。

体重别年龄低于正常,代表低体重,可能是正常的小巧宝宝。体重别身长曲线或BMI曲线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宝宝的营养情况,是营养不良呢还是超重或者肥胖。

头围别年龄曲线,要和身材进行比较,虽然头围低于或高于正常,但与身材相匹配,那很可能是正常的。另外,爸爸妈妈的头围也会影响宝宝的头围,属于家族性的大头或者小头。

但是,除了看单次的测量数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更需要动态关注生长曲线的走向。如果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基本是平行的,说明生长良好。

如果生长曲线增长放缓,逐渐与参考曲线走向偏离或生长曲线不增,与横轴平行,甚至生长曲线下降,与参考曲线方向相反,需要警惕,应查找原因。

4. 几个常见的曲线波动

曲线一

合理生长的宝宝通常会沿着某一条曲线上下波动,或者在2个曲线之间的区间内波动。

所以某一次儿保从a点掉到b点,先不要过于担心,医生会和您讨论宝宝的饮食、睡眠、运动、习惯等等,后续再继续监测。

我们不苛求宝宝按照教科书式的规律生长,不能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体重秤,宝宝的大小便和衣物都有可能对测量数据造成影响。

同时,宝宝的生长也并不是线性均速的,而是呈脉冲式,也呈季节性,合理范围内的上下波动都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

曲线二

由c点的50百分位,逐渐下降至d点的第3百分位,或者由e点的15百分位上升至f点的超过85百分位,2条曲线已经超过两个主要百分位线(90/75/50、25/10/5)。

如果家长们自己在家记录到这样的生长曲线,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结合其他指标的曲线变化,综合判断。

曲线三

解读生长曲线的时候非常需要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比如上图的生长曲线,其实这是一个出生时后经历了大手术的宝宝,经过合理的干预实现了追赶生长。

而下图的生长曲线提示这个宝宝大在9月个月之前生长过快,体重已经超过了97%的同龄宝宝,之后的回落正反映了体重控制良好。

曲线四


图中蓝色曲线,一直处于高百分位,通过分析爸爸妈妈的头围后得出结果是家族性大头,属于正常。图中黑色曲线,跨越两条主百分位,可能是脑积水等病理性情况。如果家中记录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这张图中的头围,就跨越了两条曲线,爸爸妈妈很担心,及时找医生评估生长发育,重新复测随访头围,46.2cm这个数据是不同机构测的。后续小朋友的头围增长都在自己范围内。

解读生长曲线,千万要警惕这些误区

视频版

文字版

看完孩子的生长曲线,总是会有一些焦虑的家长担心孩子在生长曲线的位置“不好”,或者“不达标”,或者在小区逛一下,发现比不过同龄孩子。

遇到这种情况,你很可能碰到了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必须达到平均水平才算“达标”

第50百分位(P50)是数据分布上的“平均值”,但并不应该成为每个宝宝参照的标准。

一些儿保医生或机构将身高或体重低于均值的宝宝认为“不达标”或“需要加强喂养”等,明显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就比如下图这个曲线,宝宝的曲线在P15百分位,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向上生长,那么这就是非常正常的生长轨迹,无需过多的干预。

误区二:以单次测量数据评价宝宝的生长状况

体格测量的数据需要动态评估,才能得到更加精确和客观的结论。定期进行儿童保健和体格测量,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我们推荐宝宝的体检年龄为:两周,1月龄,2月龄,4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15月龄,18月龄,2岁,2.5岁,3岁(之后每年一次即可),从而得到一系列的体格数据。

误区三:不重视头围的测量和记录

宝宝出生的第一年内,头围的增长非常迅速。但头围的增长却并不像体重、身长一样容易被直观感知。

除了身高、体重之外,每个宝宝都需要用标准的方法来定期测量和记录头围。尤其当宝宝出现神经发育异常的情况下,头围的历史数据会对医生的综合判断提供重要信息。

每个宝宝的生长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和“别人家的娃”进行比较,宝宝自己才是最好的参照。

定期拜访儿童保健医生可以给宝宝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评估,和照顾者一起理性看待宝宝的生长发育,不过度也不大意。

同时,除了对体格生长的关注之外,儿童保健医生还可以根据规范排查特定疾病、给到照顾者关于喂养、语言、睡眠、行为管教等诸多方面的建议和支持。

祝天下宝宝健康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