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味 | 上过国宴的蛋清羊尾
台州味 | 上过国宴的蛋清羊尾
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美食,它们或源于古老的传统,或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临海蛋清羊尾,就是这样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它不仅承载着临海人对美食的热爱,更是临海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走在临海,无论是高档饭店还是街头小吃,你都可以看到蛋清羊尾的身影。
蛋清羊尾的小秘密
在临海,说起蛋清羊尾,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几乎每一个人都听过、吃过。但是,蛋清羊尾这一家喻户晓的美食,原料却与羊尾并无关系。
“蛋清羊尾”这一看似奇特的美食名字,让人充满好奇。事实上,它是一种以鸡蛋清为主要原料的甜点,蓬松的外壳包裹着绵软的豆沙,口感香甜,入口松软。
“蛋清羊尾因形状似羊尾巴而得名,你看它外面的小尖尖,是不是很像绵羊的尾巴。”
据了解,这家位于紫阳街53号的“胡记·蛋清羊尾”门店,是中国美食地标保护产品。这家店上过央视、省台,接受过多家栏目专访,在临海当地非常知名。
据说有1400多年历史
蛋清羊尾,最初名为“蛋白夹沙”,是唯一一道登上《中国菜谱》的临海菜,起源于临海,后由于清军入关南下而由厨师携带前往北方,成为清朝宫廷御宴上的风味食品之一。
“别看蛋清羊尾其貌不扬,小小一只,在20世纪90年代,它可是高级甜品,还上过国宴呢。”
诗人舒婷在《大美临海》一文中曾这样描述:“炎炎盛夏我已经站在临海市的紫阳古街,极不雅观地手捧刚起锅的‘蛋清羊尾’,热腾腾软酥酥香喷喷,唇齿来不及盘点个中真谛,嗓子眼已经彻底没收了。深知午餐还有许多美味佳肴列队伺候,往嘴上贴了封条。否则就想守着油锅不走,吹着气卷着舌,吃个淋漓痛快。这道‘蛋清羊尾’,内馅是豆沙,以蛋清搅拌麦粉为皮,再裹以网油下锅,保持羊尾的蓬松形状。其工艺复杂考究,已具有1400多年历史。我虽猫在一旁揣摩半天,仍不得要领。”
蛋清羊尾来历非凡,仅那1400多年的历史就足够担得起临海千年府城的名号了。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人民大会堂有专家到各地采风,收集各地民间菜谱。他们来到临海选中了四个品种,其中之一就是“蛋清羊尾”。专家经过品尝,觉得蛋清羊尾味道甚佳,于是把蛋清羊尾制作的全过程都拍成资料影片,随后,蛋清羊尾更是以中国名菜之姿成为了国宴厅菜谱。
保留传统正宗做法
品尝过多家店的蛋清羊尾,记者私以为每家店的蛋清羊尾口味都有所不同,形状、大小也没有固定标准,“胡记·蛋清羊尾”店的蛋清羊尾个头偏大,口感偏厚实,内馅儿一贯为豆沙,趁热入口,油润甜腻的口感迅速入喉,让人一边咀嚼一边感受着这道传统名点的“滚烫热辣”。
蛋清羊尾需要趁热吃,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是饱满的,不一会儿里面的热气散失,就会瘪掉,但不影响食用。
蛋清要能“立筷不倒”
“制作蛋清羊尾,蛋清跟豆沙一定必不可少。关键在于蛋清打发得好不好,这直接决定了蛋清羊尾的口感。再者,蛋清打发好以后要加入淀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诀窍,加的是面粉或者其他东西,这样做出来的蛋清羊尾肯定不会好吃。”
只见师傅打发好绵密的蛋清,与淀粉混合在一起,再夹出一定量的蛋清,用筷子夹取豆沙塞入其中,一个个白乎乎的半成品“圆胖子”就做好了,每一只都带有可爱的小尾巴,让人感叹蛋清羊尾确实恰如其名。
再将半成品挨个然后放入油锅里,用热油反复浇、淋,翻滚油炸。过了一会儿,蛋清羊尾表面就呈现出金黄诱人的色泽。最后,捞出蛋清羊尾,在表面撒上一些白糖就大功告成了。
眼睛看会了,实际制作应该是很难。据说,制作完美的蛋清羊尾,需要取蛋清,用力打,打成雪花状,要能“立筷不倒”。取豆沙丸子,裹以这种“雪花”,再入油锅炸,至三分嫩黄出锅。炸制完成的蛋清羊尾呈拳头大小,外表看着金黄,圆滚滚的还十分可爱。
出锅后撒一把白糖
店里的蛋清羊尾定价为15元4个,现做现卖,因为是甜豆沙馅儿的甜点,做好以后还会撒上一把白糖,因此极具饱腹感,胃口小的女生吃两个便会觉得很饱。
“蛋清羊尾必须现做、现炸,但是最好在拿到手一分钟以后再吃。”原因很简单,“刚出炉的蛋清羊尾烫口,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一分钟再吃,味道正好,也不用担心烫到嘴。”
刚拿到手,冒着热气刚出锅的蛋清羊尾散发着蛋清过油后的酥香。滚圆金黄的蛋清羊尾,金色的外表下是软乎的白、清甜的嫩,并没有想象中的油腻。咬上一口,内里黑珍珠似的豆沙滚烫而甜香,经过高温油炸,豆沙已经融化,变得暖暖的,熨帖着空荡荡的胃,带来一股甜滋滋的暖意,缓缓流淌。
在临海,蛋清羊尾早已不是一款简单的小吃,它深藏着功与名。因为蛋清羊尾,临海获得了众多美名,被更多人认识,也为临海带来了很多游客。它浓缩着临海悠久历史的浓厚底蕴,镌刻着城市美食风味的独特印章,更是一代又一代临海人独一无二的家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