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专家创新研究:利用电子健康记录助力学校自杀预防教育
UCLA专家创新研究:利用电子健康记录助力学校自杀预防教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自杀已成为15-19岁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之一。2021年,全球每天约有4500名10-24岁的青少年和青年因各种原因失去生命,其中自杀是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精神科医生朱丽叶·贝尼·埃德戈姆(Juliet Beni Edgo)通过创新研究,为学校开展自杀预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研究:利用电子健康记录识别风险
朱丽叶·贝尼·埃德戈姆医生的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及时识别出有自杀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她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EHR中的症状数据,医疗工作者能够更早地发现潜在的风险信号,从而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这一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传统的临床观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仅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性,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已经在多个医疗机构显示出积极效果,为学校开展自杀预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学校自杀预防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自杀预防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资源短缺是一个普遍问题。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社会偏见导致的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学生和教职员工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或社会偏见,往往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此外,自杀预防工作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疗、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形成有效的预防体系,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具体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挑战,各大学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迈阿密大学推出的“SOS for Higher Ed”项目,通过两节30分钟的自学在线课程,帮助参与者学习如何在危机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干预。课程内容包括通过真实故事展示心理健康斗争的实际案例,帮助参与者理解如何在面对他人时,能够更好地“承认、关心、告知”(ACT)。
康奈尔大学则专注于为兽医及农业专业人士提供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的实用策略,特别是在农村社区中。由于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且面临着资源匮乏的挑战,康奈尔大学的这一课程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升心理健康支持的效果。例如,某些大学正在开发人工智能(AI)工具,以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风险。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风险评估,还能帮助学校及时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更好地制定干预措施。
关注高风险群体
在开展自杀预防教育时,需要特别关注一些高风险群体。例如,面临巨大学业压力的学生、LGBTQ+群体、以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青少年等。这些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以学业压力为例,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显示,大学申请、早起、与同龄人比较等多重压力,正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结语
青少年自杀预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医疗系统的共同努力。UCLA专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预防悲剧的发生。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包容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