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又有大发现!考古领队王宁远揭秘
良渚遗址又有大发现!考古领队王宁远揭秘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浙江杭州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公布了关于良渚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详细解读了这些新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良渚文明的奥秘。
良渚遗址群家底已摸清
经过持续的考古工作,目前对良渚遗址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王宁远介绍,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考古队共发现了300多个遗址点,比之前记录翻了一倍。此外,通过创新的水利系统调查方法,还发现了更多水坝遗迹,揭示了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
水利系统的重大突破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距今已有约50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系统之一。王宁远表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塘山长堤”的面貌比之前认知的更为复杂。考古工作者在塘山北侧的大遮山脉发现了16条建筑在山谷开口处的高坝,而在大遮山脉和塘山间又发现了多条长垄。最终,他们发现塘山长堤和山脉之间形成了高、中、低三级水坝系统,这使得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两级”变成了“三级”。
古城内部结构揭秘
通过对良渚古城的深入研究,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古城的内部结构与现代城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古城内约有2万居民,他们并非农民,而是从事宗教、手工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些居民包括贵族、宗教人士以及从事玉器、漆木器、骨角器、石器等加工的高端手工业者。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和肉食,全部从外部输入。
文明起源的关键线索
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良渚文化的理解,也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王宁远指出,良渚文明的兴起与距今5500年前后的一次气候事件密切相关。这次气候变迁促使原本以采集狩猎为主的人群转向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最终在太湖平原形成了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
区域文明模式的形成
除了良渚遗址本身,周边的凌家滩、东山村、寺墩等遗址的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的线索。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明发展序列,展现了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演进过程。
这些重大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所说:“长江下游区域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文明演化进程,我们的叙事比5年前良渚申遗时大大突破,良渚的故事也更加丰富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