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高速免费,返程高峰如何应对局地强降雪?
春节高速免费,返程高峰如何应对局地强降雪?
2025年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各地迎来返程高峰。根据国家应急广播发布的消息,春节期间部分地区的局地强降雪将对高速公路交通产生影响。公安部交管局提醒广大驾驶人,在雨雪冰冻天气行车时要注意“降速、控距、亮尾”,并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及路线。此外,如果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突发情况,请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返程天气情况
今天(2月4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各地普遍迎来返程出行高峰。返程期间,天气如何?出行时需注意什么?出行指南请查收。
春节假期返程天气如何?
全国大部雨雪范围缩减
2月5日起南方将再迎阴雨过程
今天(2月4日),我国大部雨雪天气缩减,但东北、西藏局地或现强降雪,春运返程需注意交通安全。
2月5日开始,随着暖湿气流增强,与南下冷空气交汇,南方又将有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2月6日-7日降水范围比较广,在长江以南地区普遍有小雨,到2月8-9日这轮降水会逐渐结束,全国大部地区又会是雨雪稀少的状态。
冷空气活动频繁
北方气温低迷,南方气温先升后降
在冷空气打压下,北方大部气温将持续偏低。今后一周左右,西北地区多地最高气温将仅在冰点徘徊,华北大多不足5℃,东北多地最高气温不足-10℃。
南方气温波动较大,不少地方气温将跟随冷空气和阴雨天气的来去节奏,在偏高和偏低之间切换。今天(2月4日)随着降雨缩减,江淮江南等地最高气温回升至10℃以上。但5日起阴雨发展,随后冷空气南下,这一带气温又会再度下滑、转为偏低,8日长江中下游多地最高气温将降到不足5℃。
虽然今天(2月4日)天气
总体利于春运返程
但局地有强降雪出现
因此,计划驾车返程的朋友
请提前留意天气和路况信息
全国公路交通将受到哪些影响?
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中东部、山东半岛、四川南部、西藏西部、新疆北部等地部分道路受降雪或雨夹雪影响,发生道路湿滑、结冰、积雪的风险较高;
福建东部、湖北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西南地区东部、云南东北部等地部分道路受降雨影响,发生道路湿滑的风险较高;
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和东南部、江西西部、河南西南部、湖北中部、湖南东部、重庆中南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南部、新疆北部等地局地道路需防范低能见度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全国公路气象预报图(图源:中国天气网)
雨雪天气安全驾驶技巧
在冰雪路面上行车时,首要任务是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由于车辆的制动距离会显著增加,行车时应将与前车的距离扩大至干燥路面的2至3倍。遵循前车的轨迹行驶,避免急转弯、超车和紧急制动,利用发动机的制动效果来控制车速,平稳地加速或减速,防止驱动轮打滑。
冰雪路面的转向操作同样需谨慎。提前减速,轻柔转动方向盘,匀速通过弯道,切忌突然大幅度转动方向盘,以免造成车辆失控,甚至引发交通事故。控制车速是冬季行车的另一大关键。雨雪天气中,即使在高速公路上,也应将车速控制在40公里/小时以下,路面结冰时更需格外小心。使用制动时,应采用点刹方式降低速度,利用发动机的阻力辅助减速和制动,必要时可轻拉手刹,以防车辆侧滑或甩尾。
返程前的准备工作
在返程前,驾驶人需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检查玻璃水、防冻液是否缺少,照明、转向、刹车系统是否正常,车辆轮胎是否亏气,是否存在扎钉、鼓包等安全隐患等。此外,自驾返程的驾驶人在出发前还要多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李哲称:“因为自驾车出行比较劳累,所以一定要保持充沛的体力,不能带病开车,也不能服药后开车。”
应急处理方法
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突发情况时,应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的九字诀。如果车辆可以移动,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拍照后将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比如应急车道。确实无法移动时,务必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150米外设置警告标志牌。所有人员都撤离到护栏外,千万不要在行车道上滞留。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如果有人员受伤,应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春运道路交通繁忙
若发生“小剐小蹭”等轻微交通事故
且“人未伤、车能动”
应该如何处理最方便呢?
高速免费时段即将结束怎么办?
2月4日是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的最后一天,免费通行截止时间为2月4日24时,在此之前驶离收费站出口可享受免通政策。
如果免费时段结束之前你还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可就近选择匝道驶离,再重新上高速,这样既能避免因赶时间超速行驶引发事故,又能最大限度享受免费政策。
春运返程如遇雨雪
这些安全事项要记牢
春运返程客流已进入高峰期
部分地区叠加了
雨雪、冰冻天气的不利因素
返程途中要更加注意安全
做好出行准备
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谨慎通过复杂路段
更多速戳↓
@广大驾驶人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应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路线
高速公路行车
要保持安全车距和规定车速
发生交通事故
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
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天气网、交通运输部、广东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