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搞笑梗,背后的心理学揭秘
抖音上的搞笑梗,背后的心理学揭秘
“喜羊羊跳扇子舞”这个网络梗,源自《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中的“异国大营救”篇章。在该情节中,喜羊羊手持扇子翩翩起舞的场景被观众捕捉并制作成短视频,搭配魔性音乐后迅速走红网络。这一片段不仅展现了喜羊羊的舞蹈魅力,还引发了大量二次创作和模仿热潮,成为经典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类似这样的搞笑短视频和段子层出不穷。抖音上的一些热门小段子常常成为朋友间的流行语,通过分享和模仿,大家在相互之间建立了更深的社交联系。这些搞笑梗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其中的奥秘。
抖音搞笑梗的流行密码
2024年,抖音上涌现了许多一夜爆红的网络红人。比如“成都迪士尼”的诺米,一句“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带火了“成都迪士尼”,让他在3天内涨粉百万;还有“开封王婆”,她把开封万岁山景区的游玩项目变成了线下“非诚勿扰”,一个月内抖音涨粉超600万。这些网红的走红,都离不开精心设计的网络梗。
网络梗之所以能快速传播,是因为它们触动了年轻人的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本是营销学概念,如今已成为社会流行词汇,指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中,情绪价值的实现是通过独特的话语表达来完成的。这些表达方式承载着情绪价值,能够巩固和拓展他人的情绪舒适区。
幽默感:社交中的“润滑剂”
美国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比如美国著名律师迪特,面对“我国第一位公民”的介绍词,他没有直接接受这个可能显得自大的标签,而是巧妙地将其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公民角色联系起来,既展现了谦逊,又不失风趣,赢得了听众的好感。
网络梗背后的社交心理
网络梗的流行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心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网络梗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归属感与认同感:使用相同的网络梗,能让人们感受到群体的认同,增强归属感。比如“家人们谁懂啊?”这样的网络热梗词句,亲密地互称对方为“家人”,在共同感受到友善而主动的亲密关系时,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确证自身是否被接纳、被认可、被重视,情绪价值能否得到满足。
自我表达与价值实现:通过创造和传播网络梗,年轻人能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幽默感,实现自我价值。比如向佐通过“鼻梁梗”走红后,开始主动玩梗,与网友互动,展现了自己愿意娱乐大众的一面。
压力释放与情绪调节: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人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网络梗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让人们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缓解负面情绪。比如“稳定发疯”这样的热梗,就体现了年轻人对自由不羁、平等自悦的热切渴望。
网络梗的社交价值
网络梗在当代社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拉近人际关系:共同的网络梗成为年轻人之间的“暗号”,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共鸣。
展现个人魅力:巧妙运用网络梗,能够展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幽默感,提升个人魅力。
促进情感交流:通过分享和创造网络梗,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关系。
反映社会心态:网络梗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通过观察网络梗的变化,可以洞察年轻人的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网络梗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沉溺于情绪价值实现的快感而丧失情绪调节能力,或者被情绪价值捆绑而作出非理性决策。因此,在享受网络梗带来的乐趣时,也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络梗已经成为当代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搞笑段子,更承载着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追求。通过理解网络梗背后的社交心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梗,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避免陷入情绪价值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