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宅: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
泉州古宅: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漫步在泉州的街巷中,一座座红砖厝、番仔楼、骑楼等特色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包容。
独具特色的闽南红砖厝
泉州的红砖厝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图为航拍泉州西街,红屋顶特别亮眼。(陈小阳 摄)
泉州的闽南红砖厝以其独特的“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而闻名。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唐五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红砖厝的墙体砌筑有“福”“寿”“喜”等红花砖墙饰,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出砖入石”的墙面砌法,更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燕尾脊是闽南红砖厝的标志性元素。其正脊呈曲线形,两端上翘如上弦月,尾端分叉如燕子尾巴,寓意“盼燕归巢”,寄托着泉州人对家乡的眷恋。山墙的座头造型各异,有“印头式”“朝笏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寓意着房主的追求与志向。
泉州传统建筑上轻灵的燕尾脊和华丽脊饰(陈士奇 摄)
闽南红砖厝的大门匾上,常镌刻着屋主姓氏的郡望或堂号,如“紫云衍派”“延陵衍派”等,展现了闽南人对祖脉源流的追寻。窗花装饰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常见的有“钱纹”“福字”和“蝙蝠”等图案。
泉港东岳庙藻井展现斗拱之美(泉州晚报社资料图片)
泉州的红砖厝还融合了精湛的雕刻工艺。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艺术,将燕雀、龙鲤、宝鼎、花果等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其中,闽南砖雕使用红砖为材料,以浮雕为主,结合线雕或拼花,图案多选择有吉祥寓意的蝙蝠、麒麟、鹤鹿等。
独特的蚵壳厝
泉州蚵壳厝的建筑样式国内少有(陈起拓 摄)
在泉州,还有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蚵壳厝。这种建筑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往来刺桐港的海商船队常用蚵壳压舱,结束航行后,蚵壳通常就堆放在海岸边,久而久之便被当成建筑材料使用。如今,丰泽蟳埔一带的蚵壳厝已成为来泉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中山路骑楼。李莹 摄
泉州的建筑风格深受多元文化影响。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和骑楼,展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番仔楼是南洋华侨回乡建造的民居,融合了闽南传统特色和西方建筑元素,设计新颖,建造精美。而中山路的骑楼建筑,既保留了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海交文化的建筑精要,成为我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泉州府文庙。陈英杰 摄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耸立在泉州各处、风格迥异的宗教建筑和遗址,至今仍向世人讲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和不同信仰互相尊重的故事。开元寺,为我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孪生石塔。飞天乐伎、狮身人面像等域外题材巧妙融入建筑之中,展现出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艺术共存之景象。清净寺,仿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风格而建,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泉州人群会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的物证。
保护与传承
泉州文化遗产不是生硬的建筑物,而是满载人间烟火味。建筑文化遗产承载着泉州社会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传统,千百年来作为泉州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活态传承并沿用至今。
近年来,泉州加大了对古宅建筑的保护力度。截至目前,已认定682处华侨建筑,修缮提升101处。泉州颁布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为古宅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泉州还建立了华侨建筑“资源库”,目前已发现1300余处华侨建筑线索。
在保护方式上,泉州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同时,泉州还积极推动古宅的活化利用,将部分古宅改造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体验馆等文旅业态,让这些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泉州古宅建筑不仅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们承载着泉州的历史记忆,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