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揭秘:甲骨文背后的神秘故事
董作宾揭秘:甲骨文背后的神秘故事
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首次确认“龙骨”上的文字属于商代,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这种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不仅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还对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甲骨文研究的历程中,有四位学者被誉为“甲骨四堂”,其中董作宾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成为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奠基人。
大龟四版的发现
1929年10月,董作宾参与了殷墟历史上的第三次发掘。在这次发掘中,他发现了著名的“大龟四版”。这四块保存基本完整的刻辞龟甲,出自一个被称为“大连坑”的灰坑中,上面刻满了重要的占卜记录。董作宾从这些龟甲上发现了“贞人”(即“卜问的人”),并据此写出了著名的《大龟四版考释》一文,首次提出了甲骨文断代的新方法。
甲骨文断代分期
董作宾在甲骨文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的甲骨文断代分期理论。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中首次提出了区分甲骨卜辞时代的八项标准。1933年,他又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长文,将八项标准发展为十项标准:
- 世系:根据商王的世系来区分时代
- 称谓:分析卜辞中对人物的称谓变化
- 贞人:研究贞卜的人的姓名和活动时期
- 坑位:考察甲骨出土的地点和地层
- 方国:识别卜辞中提到的方国名称
- 人物:分析卜辞中出现的重要人物
- 事类:归纳卜辞的内容类型
- 文法:研究卜辞的语法结构
- 字形:分析文字的形体特征
- 书法:考察文字的书写风格
基于这些标准,董作宾将甲骨卜辞分为五期: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二世四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一世二王)
第三期:廪辛、康丁时期(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二世二王)
这一分期方法的提出,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它使过去混沌一片的15万片刻辞甲骨,划分为了五个不同的时期,为甲骨文的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大龟七版的发现
继“大龟四版”之后,董作宾在1934年3月的殷墟第九次发掘中,又发现了“大龟七版”。这七块甲骨(六块龟腹甲和一块背甲)满版皆为文字,是廪辛、康丁时期的占卜记录。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甲骨文的研究资料,为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作为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它不仅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更是探索汉字起源和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线索。2017年,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董作宾作为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的发现和研究,更在于他为甲骨文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他的分期理论和断代标准,至今仍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参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通过董作宾等学者的努力,甲骨文研究从最初的零散发现,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学问,为揭示商代文明和汉字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