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与文学:一场人机共舞的未来
AI创作与文学:一场人机共舞的未来
著名作家张某近日公开表示,他对AI创作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当源自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思考与灵感,而AI创作缺乏灵魂与温度。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热议,许多网友纷纷加入讨论,有人支持他的观点,认为AI无法替代人类独特的创造力;也有人认为接受AI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学会与AI共舞。你对此有何看法?
AI创作:文学的新宠儿
近年来,AI创作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天命使徒》正式发布,该作品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带领团队创作,创作团队中既有文学研究者,也有科技工程师,历经无数次数据编校与模型搭建,完成了这个探索未来文学可能性的技术实验。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建设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平台,为公众提供自动写作服务。这部作品的问世标志着AI创作已经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应用。
在诗歌创作领域,AI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才华。2023年,AI诗人“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收录了139首由AI创作的现代诗。这些诗歌不仅在形式上与人类诗人作品无异,更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让人难以分辨其作者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AI创作的局限性
然而,正如张某所言,AI创作确实存在无法逾越的局限。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人文情感,而AI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这使得其创作难以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在一次实验中,科幻作家董仁威尝试用AI进行文学创作,结果却使他哭笑不得,不仅科幻主题被篡改,文学性也面目全非。“AI只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应用分支,而文学创作是人脑的产物。人脑具有复杂生理构造,二者无法相比较。”因而他认为,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AI无法代替作家的文学创作。
此外,AI创作还面临着原创性与抄袭的争议。尽管AI能够生成新颖的情节和角色,但这些内容本质上仍然是对已有作品的学习和模仿。正如作家陈楸帆所说:“AI在处理结构化信息和生成套路性内容方面表现出色,但人类创作中最宝贵的是非理性的、个人化的元素——那些与个人记忆、生活体验紧密相连的直觉、审美和身体感受,是AI所不具备的。”
人机协作:文学创作的新模式
面对AI创作的挑战,文学界普遍认为,与其担忧AI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不如思考如何将AI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科幻作家王晋康表示:“从乐观的角度看,有一点它永远取代不了”,王晋康说,鲜活而艺术的生活经历,是造就顶级文学家的必然条件。目前AI还并不具备,因此,无论AI如何发展,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相反,我们应该将AI视为一种工具和伙伴,用它来辅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内心的世界,表达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实际创作中,作家们已经开始尝试与AI协作。作家陈楸帆在戏剧排练中使用AI生成人物角色模型,创作台词模本,再根据演员现场表现进行调整。这种人机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文学的未来:人机共舞
AI创作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李一鸣所说:“AI写作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能发现科技参与创作的无限可能。AI文学写作昭示着文学创作者要敢于创新创造,展示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阐释更深邃的人类思想,表达更真挚的人类情感。”
未来,文学创作可能会呈现出人机协作的新模式。作家负责提供创意核心和情感深度,AI则负责优化情节结构和语言表达。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创作效率,还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推动文学创作向更加个性化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结语:文学的灵魂在于人
在AI创作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文学的灵魂——人类的情感与思考。正如张某所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AI难以完全复制的。AI可以成为作家的得力助手,但永远无法取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让我们拥抱科技,但更要坚守文学的初心,让文学在人机共舞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