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称号的国家公园。这里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是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关键区域,也是众多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
武夷山国家公园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中国东南部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这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平台。
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成果与旅游收益共享
严格保护:守护绿色瑰宝
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还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这里青山叠翠,绿水潺潺,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为公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基本实现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护。构建"一规范四联动"生态执法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5月,闽赣两省首次开展省际协同立法,共同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宋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兼顾民生:生态成果惠及公众
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集体林权占比较大。为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公园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社区发展"模式,落实就业引导与培训机制,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
公园制定出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设定了11项生态补偿内容。对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2024年补偿标准已达到32元/亩。对5.38万亩天然乔木林给予停伐补助,对重点区位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等方式进行收储,对7.2万亩毛竹林实行经营管控并给予补偿。
毛竹林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茶叶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公园通过提供大苗、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方式,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武夷山建成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1.56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26万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打造生态茶园,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自然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建立科普展示馆、举办生态教育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特别是科普展示馆的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家公园的平台,还通过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了游客保护自然生态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公园致力于更广泛地宣传国家公园理念,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了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成功创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推进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行、科普课堂进校园等活动,持续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形象。
南源岭村发展民宿和餐饮产业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九曲溪上游的生态公益林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方燕鸿表示,公园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世代传承、国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原则,在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巩固提升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社区绿色发展,提升科研监测水平,切实保护好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