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优惠背后的经济学揭秘:价格歧视与价格弹性的完美演绎
双十一优惠背后的经济学揭秘:价格歧视与价格弹性的完美演绎
2024年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满300减50”的优惠活动,活动时间分为多个阶段,包括抢先购、开门红、专场期、高潮期和返场期。这一系列复杂的优惠规则背后,其实隐藏着精妙的经济学原理——价格歧视和价格弹性。
价格歧视:双十一的营销利器
价格歧视是一种市场行为,通常涉及向不同的交易对象提供相同或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但对不同的交易对象收取不同的价格。各国反垄断法对价格歧视并非一概禁止,只有非法的价格歧视才会被纳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
在双十一期间,商家通过设置复杂的优惠规则,实际上是在实施价格歧视策略。例如,九牧集团在2024年双十一期间通过玩梗营销策略,成功吸引用户注意力并精准抓住潜在消费者的痛点,最终实现线上销售额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45%。
九牧的营销策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将“我们全家只有一台马桶”这个核心理念浓缩为“全家桶”,而“全家桶”已经是一个经典品牌符号,有着极高的认知度,通过新旧认知的冲突,吸引观众进行深入了解;
小孩子口吻的广告片,配合反差感十足的内容,精准地向爸爸、妈妈、爷爷等不同人群传达了产品功能,特别是和痛点的结合,很容易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痕迹;
强调“都能装、装得快、装得好”的服务升级,打消用户购买前的种种疑虑,再借助一连串的“好价”信息,在用户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双十一,九牧包值的”的认知。
通过这种营销策略,九牧成功地区分了不同价格敏感度的消费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价格弹性:双十一的销量密码
价格弹性是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的重要指标。在双十一期间,商家通过大幅降价促销,虽然降低了单件商品的利润,但通过扩大销量实现了整体收益的上升。
需求弹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富有弹性、单一弹性和缺乏弹性。富有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化1%,消费者的需求量变化将超过1%。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可选消费品上,如奢侈品、高档品牌运动鞋等。缺乏弹性是指价格变化1%,需求量变化小于1%。这种情况常见于生活必需品,如盐、米、油等。
在双十一期间,不同类型的商家会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于可选消费品,商家会通过大幅降价来刺激需求,因为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而对于生活必需品,商家则可能不会采取过于激进的降价策略,因为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即使不降价也能保持稳定的销量。
双十一:经济学原理的完美演绎
双十一不仅是消费者的狂欢节,更是商家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营销的成功案例。通过价格歧视策略,商家能够区分不同价格敏感度的消费者,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价格弹性理论,商家能够制定更合理的促销策略,实现销量和利润的双重提升。
对于消费者来说,理解这些经济学原理也有助于做出更理性的购物决策。在面对复杂的优惠规则时,消费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价格敏感度来决定是否购买,而不是盲目跟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双十一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