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小三阳治疗首选干扰素,临床治愈率可达50%
专家共识:小三阳治疗首选干扰素,临床治愈率可达50%
2024年5月,在第十七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提出,“小三阳”患者首选干扰素治疗。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最新研究数据的公布,干扰素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小三阳”:一个不容忽视的肝病群体
“小三阳”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诊断主要依据乙肝五项检查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呈阳性。具体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如下: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0-0.5 PEIU/ml
阳性表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 乙肝e抗体(HBeAb):0-0.2 PEIU/ml
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 -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0-0.9 PEIU/ml
阳性表明既往或正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此外,还需结合以下检查评估肝脏状况:
- 肝功能检查:通过血液检测判断是否存在肝损伤。
- 肝脏B超:利用超声波检查肝脏结构,排查病变。
“小三阳”的特点是病毒复制水平较低,传染性较弱,但仍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脏损伤,需进一步检查确认。虽然多数患者病情稳定,但也有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
干扰素治疗:突破性的临床数据
窦晓光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在治疗HBeAg阴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CHB患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 整体临床治愈率:HBsAg消失率达35%
- 优势人群治愈率:基线病毒载量低、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0%以上
相比之下,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虽然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但HBsAg消失率很低。更重要的是,干扰素治疗的长期效果更佳,复发率仅为6%,远低于其他治疗方案。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2023年发布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建议,更多HBV感染者应接受系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国家卫健委也启动了乙肝临床治愈门诊项目,计划帮助万名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进乙肝筛查和治疗工作。例如,海南省2024年投入700万元用于乙肝患者健康管理,截至5月已筛查484万人,筛查率为63.9%。福建省则完成乙肝早筛180.1万人,筛查完成率达71.1%。
专家指出,实现乙肝临床治愈可以大幅降低肝癌发生率。研究显示,经抗病毒治疗后,HBV-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可降至约1%;成功实现“大三阳”转换为“小三阳”的患者,肝癌发生率降至0.06%;而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更是低于0.02%。
尽管如此,我国乙肝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我国现有HBV感染者约75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然而,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乙肝诊断率仅为22%,治疗率仅17%,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结语
窦晓光教授的建议为“小三阳”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干扰素治疗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案和规范的临床管理,更多患者将有望实现临床治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未来,期待更多医疗资源投入乙肝防治领域,提高筛查率和治疗率,早日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