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
1963年6月,陕西宝鸡贾村镇的一位农民,在自家地里偶然挖出了一件满是铜锈的“大酒壶”。他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青铜器,竟然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件青铜器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何尊”。它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造型浑厚,工艺精美。但真正让它名垂青史的,是它内底的12行122字铭文。1975年,当专家清理掉何尊表面的斑斑锈迹时,一段尘封三千年的历史被重新唤醒。
“宅兹中国”,这四个字静静地躺在何尊的底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比《尚书》等文献的记载还要早数百年。这里的“中国”并非指代整个国家,而是指“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特指洛阳盆地一带。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古籍中的记载,更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何尊的铭文内容丰富,记载了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的一段重要历史。铭文大意是:成王初次亲政,来到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居住,并在天室祭祀武王,祈求赐福。在四月丙戌日,成王在宗庙的大室里告诫同宗的年轻人,讲述了武王克商后在庙庭告祭上天,表示要“宅兹中国,自之于民”的壮志。这段铭文与《史记》《尚书》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如今,何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永久收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它不仅是宝鸡这座“青铜器之乡”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博物院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社教研学活动等方式,让这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宅兹中国”,这四个字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瞬间,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中”的文化认同。从西周时期的“天下之中”,到今天涵盖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这个词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何尊,作为“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