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赶海热:如何让乐趣与环保同行?
海南赶海热:如何让乐趣与环保同行?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赶海”这一传统海滨活动突然火了起来。在海南,这片拥有2000多公里海岸线的热带海岛,赶海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成了一种时尚。然而,在全民赶海的热潮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浮现——海洋环境保护。
赶海热背后的环保隐忧
2025年1月,一则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华南多地海域发生赤潮,包括海南在内的多个沿海城市受到影响。这次赤潮的优势藻种是球形棕囊藻,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海洋生态和人类活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专家提醒,球形棕囊藻细胞内会产生溶血性毒素,会导致海洋生物中毒甚至死亡。而且,赤潮死亡后分解还会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建议不要去赤潮发生海域区域赶海游玩、购买、食用赤潮发生相关海域的海产品。
赤潮的发生,虽然与自然因素有关,但过度的赶海活动无疑加剧了海洋生态的脆弱性。在一些热门赶海地点,过度捕捞、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给海洋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
“生态赶海”:让乐趣与环保同行
面对赶海热带来的环保挑战,海南多家环保公益机构和研学机构共同发起了“生态赶海”倡议。这一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少拿多看、抓大放小、及时归还保护动物。
“少拿多看”意味着在赶海时,应该更多地观察和欣赏,而不是一味地采集。对于发现的海洋生物,除非是可食用且数量充足的种类,否则应尽量避免采集。
“抓大放小”则是为了保护海洋生物的繁衍。对于鱼类、贝类等可食用的海洋生物,应该只采集成年个体,幼小的个体应该放生,以保证种群的持续发展。
“及时归还保护动物”强调的是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如果在赶海过程中发现了保护动物,如中国鲎、海龟等,应该立即放生,不得采集或伤害。
除了这些基本原则外,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更具体的环保措施。例如,在海口市的北港岛,村民们结合传统的赶海捕捞方式,开发了“生态赶海体验活动”。由经验丰富的村民带领游客,既能让游客体验赶海的乐趣,又能确保活动的环保性。
海南的海洋生态保护实践
面对海洋环保的挑战,海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在三亚、海口、文昌等地,海洋保护区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这些保护区不仅限制了捕鱼活动,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和造林工作,推动了包括海洋底栖动物、微生物在内的各种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强。
同时,海南省还加强了环保法规的实施力度,鼓励公众参与海洋保护活动。通过与高校合作,海南省不仅加强了海洋保护的专业水平,还培养了一批批热爱海洋、致力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年轻人。
从我做起,守护蔚蓝
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对于普通赶海爱好者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提前了解潮汐信息和赶海地点:合理安排赶海时间,避免在不适合的时间进行赶海活动。
携带必要的工具:使用专门的赶海工具,可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不乱扔垃圾:带走自己的垃圾,保持海滩清洁。
参与环保活动:可以参加一些环保组织的净滩活动,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传播环保理念:向身边的人宣传海洋环保的重要性,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中来。
赶海,是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让我们在享受大海馈赠的同时,也守护好这片蔚蓝,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赶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