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你真的了解它吗?
慢性腹泻:你真的了解它吗?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体力、精神状态及营养吸收。根据《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超过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的腹泻。其病因多样,包括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以及器质性疾病如结直肠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了解慢性腹泻的机制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这一常见病症。
定义与流行病学
慢性腹泻是指大便质地与正常相比持续改变,呈稀便(按布里斯托大便分类表归为第5-7型)且排便频率增至每日3次以上,持续至少4周。在资源丰富地区,慢性腹泻的患病率约为3%-7%。慢性腹泻可降低生存质量,据估计,每年慢性腹泻在美国引起的直接和间接花费分别至少为5.24亿美元和1.36亿美元。
病因分类
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功能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腹泻原因,其特点是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常伴有腹胀、黏液便等症状。
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乳糖不耐受、乳糜泻等。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乳糜泻是一种遗传易感个体对麦胶敏感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慢性感染:在免疫功能受损者中较为常见,如HIV感染者常出现慢性腹泻。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特点是肠道慢性炎症,常伴有腹痛、血便等症状。
肿瘤相关:如结直肠癌、小肠淋巴瘤等,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药物相关: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引起腹泻。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性肠病等。
其他:如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
诊断方法
慢性腹泻的诊断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诊断流程包括: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泻的起病时间、频率、大便性状、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体重下降等)、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肠鸣音等异常,以及有无脱水、营养不良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包括常规、隐血、培养、寄生虫检查等,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病因。
-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 特殊检查:如乳糖耐量试验、氢呼气试验等,有助于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炎症等病变。
内镜检查:结肠镜、小肠镜等,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必要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沣疗方案
慢性腹泻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减少乳制品摄入(尤其是乳糖不耐受患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
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腹泻症状。
药物治疗:
- 抗动力药:如洛哌丁胺,可减少肠蠕动,适用于无感染证据的患者。
- 抗菌药:对于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活动期。
-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用于维持炎症性肠病的缓解。
- 补液和电解质:对于严重腹泻导致脱水的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心理干预: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可考虑心理治疗或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慢性腹泻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例如,清华大学与国卫院合作研发出治疗慢性肠炎的新药,通过关闭肠道细胞表面离子通道来抑制炎症反应,为慢性腹泻治疗带来新希望。
慢性腹泻虽然常见且令人困扰,但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出现慢性腹泻,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