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院士:中国乙肝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庄辉院士:中国乙肝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肝病创新论坛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详细解读了我国乙肝防控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乙肝防控六大策略
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采取了六大核心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
自1992年起,我国逐步推进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目前,新生儿3针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9.6%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也达到95.6%,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要达到90%的目标。
血液安全与安全注射
通过加强供血员筛查、推广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乙肝病毒经血传播。2015年起,对供血员全面开展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显著降低了输血传播风险。
消除乙肝歧视
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如《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等,积极消除对乙肝患者的就业歧视。
扩大慢性乙肝治疗人群
我国不断完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扩大治疗覆盖范围。2022年版指南将治疗标准放宽至94%的慢性乙肝患者符合治疗条件,大大提高了治疗覆盖率。
降低抗HBV药品价格
通过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和集中采购,显著降低了乙肝治疗药物价格。以替诺福韦酯为例,价格从每月1500元降至10元以下,大大提高了治疗可及性。
制定乙肝防控规划
国家将乙肝列为重大传染病之一,先后启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并正在制定《消除病毒性肝炎规划(2025-2030)》。
乙肝防控四大进展
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流行率显著下降
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20年的5.86%,5岁以下儿童HBsAg流行率更是从9.67%降至0.1%。
发病率持续降低
1990年至2020年,我国急性乙肝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48.7%。预测显示,这一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30年。
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相关肝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了60%,死亡率降低了64.2%。
治疗覆盖率提高
我国2022年版慢性乙肝指南的治疗率最高,达到94%,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但我国乙肝防控仍面临多重挑战。
感染基数大
我国仍是全球慢性HBV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估算有7500万例慢性感染者。
成人易感率高
15岁以上人群HBV易感率高于20%,成人HBV感染率相对较高。
公众意识待提高
群众肝炎防控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部分高危人群筛查覆盖率不足。
未来方向
为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目标,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筛查
建议18岁以上成人至少进行一次乙肝筛查,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
医防融合
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优化诊疗服务,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
全病程管理
在慢性肝炎患者等重点人群中开展早期肝癌监测,推进全病程管理。
健康教育
持续开展健康教育,消除社会歧视,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庄辉院士指出,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要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目标仍需持续努力。通过进一步完善防控策略,加强筛查和治疗,提高公众意识,我们有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