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南京好人背后的中德情缘
约翰·拉贝:南京好人背后的中德情缘
1908年,一位26岁的德国青年乘火车抵达北京,开始了他在中国近30年的传奇人生。他就是约翰·拉贝,一个日后被中国人亲切称为“南京好人”的普通商人。
在北京的14年里,拉贝作为西门子公司的雇员,见证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最后岁月。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学会了流利的中文,甚至还能说几句地道的北京话。拉贝对中国的感情,就是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逐渐深厚的。
1937年,当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拉贝毅然选择留在中国,与一群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平民免遭日军暴行。这段历史,被他详细记录在《拉贝日记》中,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历史文献。
然而,拉贝与中国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他的离世而终结。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一位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学教授,继承了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继续书写着这段跨越国界的友谊。
2020年,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托马斯·拉贝向中国发出紧急求助。当时,他所在的海德堡大学医院急需一批药品。令他感动的是,中国方面迅速响应,不仅提供了药品,还附上了一封充满温情的信:“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人民遭受苦难时,拉贝先生家族所给予的帮助。”
托马斯·拉贝不仅在医学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他在多个城市设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位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那一个。
在这里,托马斯·拉贝与中国的医生们共同编写了多部学术著作,包括《妇科内分泌学热点聚焦》《生殖内分泌学临床实践》等。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生殖医学领域的空白,更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新生命的希望。
为了表彰他对中德友好事业的贡献,2018年,托马斯·拉贝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绵延百年情谊的最好见证。
如今,托马斯·拉贝的儿子正在学习中文,准备接过祖父的接力棒,继续书写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正如托马斯所说:“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合作,是拉贝家族与中国,或者是德国与中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的证明。”
从1908到2024,从北京到海德堡,从一个普通商人的善举到一个家族的百年传承,约翰·拉贝和托马斯·拉贝祖孙两代人的故事,见证了中德两国人民跨越国界、代代相传的友谊,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