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打卡滦州古城:看非遗地秧歌表演
春节打卡滦州古城:看非遗地秧歌表演
春节期间,唐山滦州古城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场以“最年味・在唐山”为主题的文旅活动正在这里热闹上演。在众多精彩纷呈的节目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滦州地秧歌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亮点。
地秧歌:千年传承的艺术瑰宝
滦州地秧歌起源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种流传于冀东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6年,滦州地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秧歌的表演行当分为妞、擓、丑、公子四大类,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演员们身着艳丽的服饰,头戴缨帽花冠,手持彩扇、手绢、烟袋等道具,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既夸张又诙谐,既活泼又优美,将角色性格和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节里的地秧歌
春节期间,滦州古城东城门广场上,地秧歌表演每天准时上演。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演员们精神抖擞地登上舞台。他们灵活地扭动着腰肢,时而轻盈跳跃,时而旋转腾挪,将地秧歌的欢快、热情和奔放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围拢在舞台前,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这场视觉盛宴。有的游客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幕。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女士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地秧歌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演员们的动作既夸张又诙谐,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非遗文化的魅力
除了地秧歌,滦州古城内还展示了其他多项非遗项目。在“非遗展览品年味”区域,唐山各县(市、区)的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现场展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泥塑、色彩斑斓的糖画……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
在“好戏连台嗨翻天”环节,评剧、唢呐花吹、冀东民歌等民俗表演轮番登场。演员们用精彩的演绎展示了唐山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为游客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人间烟火幸福年”主题市集上,唐山地方特产、特色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写“福”字、送春联,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
此次活动不仅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传统春节的欢乐祥和,也展现了唐山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与无限活力。正如滦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