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告诉你:如何诊断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一滴血告诉你:如何诊断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通过全血细胞计数(CBC)和其他相关检查,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这些检查不仅包括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水平,还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等指标。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避免病情恶化。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道:缺铁性贫血男性发病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2%。随着经济发展和营养卫生状况的改善,其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至今仍是全球性人群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
缺铁性贫血是指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顾名思义,体积小,也就是指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正常,浓度低,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及浓度(MCHC)低于正常。
如何通过血常规检查诊断缺铁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第一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血红蛋白(Hb)水平:
- 成年男性:低于120g/L
- 成年女性:低于110g/L
- 孕妇:低于100g/L
红细胞计数(RBC):低于正常范围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小细胞)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低于27pg(低色素)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320g/L
如果血常规检查发现上述指标异常,尤其是MCV和MCH降低,医生会怀疑缺铁性贫血,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
为什么需要进一步做铁代谢检查?
虽然血常规可以提示贫血的存在,但要确诊缺铁性贫血,还需要进行铁代谢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血清铁蛋白(SF):反映体内铁储存情况,低于12μg/L提示铁缺乏。
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6%提示铁利用不足。
总铁结合力(TIBC):升高,反映机体对铁的需求增加。
血清铁(SI):降低,反映血清中可利用的铁减少。
这些指标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并排除其他类型的贫血。
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
治疗缺铁性贫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
去除病因:
- 改善饮食习惯,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 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
- 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补充铁剂:
- 口服铁剂:如琥珀酸亚铁,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
- 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 避免与牛奶、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物质同服
饮食调理:
- 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
- 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
- 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一般在开始服药后2周左右血红蛋白浓度开始上升,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4-6个月,以补充足够的储存铁。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发现及时并积极治疗,预后通常良好。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早发现异常,对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