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宝丰银场:宁德的文化瑰宝
探秘宝丰银场:宁德的文化瑰宝
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处承载千年历史的矿冶遗址——宝丰银场。这里曾是宋、元、明时期重要的银矿开采地,见证了中国古代矿业的辉煌历史,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秘。
千年银矿:从繁荣到沉寂
宝丰银场的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据《八闽通志》记载,北宋官府在福建宁德县十七都开设了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分别位于今周宁县七步镇郭洋村和李墩镇芹溪村。宝丰银场的开采工作持续了约100年,至南宋绍熙(1190-1194年)之后一度荒废。
明朝时期,宝丰银场再度兴起。洪武十九年(1386年),当地民众请求重新开矿,并在当年向朝廷缴纳岁银36两。此后,银场产量逐年增加,至宣德年间,福建浙江的课税已增至原来的近20倍。然而,过度开采导致矿脉渐绝,民众疲惫不堪。正统十二年(1447年),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爆发,为闽浙地区带去了长达八年的动荡。
经过多次兴废,宝丰银场最终于明朝正德年间彻底停采。此后虽有复开尝试,但因矿脉枯竭,最终在2015年完全终止开采。这段长达数百年的开采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矿业的兴衰,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矿硐遗址诉说千年沧桑
宝丰银矿遗址分布范围达40多平方公里,横跨李墩镇芹溪村和浦源镇围城底村、官司村、里源村、上洋村等五个古村落。遗址内保存有220多口矿硐,主要分布在海拔约1500米的龙岗头山涧两侧。这些矿硐深者达350米,是古代矿工智慧的结晶。
除了矿硐,遗址内还保存有全长20公里的古道,连接芹溪与里源(李园)。已发现冶炼遗址及矿工生活区遗迹40多处,围城底村还保留了两处摩崖石刻。原立于芹溪村路口的“奉抚案两院禁示”碑,虽在文革时期被毁,但其历史价值仍被后人铭记。
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近年来,周宁县积极推进宝丰银场遗址的保护与开发。2018年,遗址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将其公布为省级矿山公园并启动建设。
2021年11月,周宁宝丰古银场矿山公园正式开园。公园以“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为理念,不仅修缮了宝丰公馆、张彭八故居等历史建筑,还打造了周宁古银矿遗址陈列展,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生动展示了宝丰银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实用攻略:如何探访这处文化瑰宝
交通指南
宝丰银场遗址位于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村,距周宁县城约30公里。游客可从宁德市区出发,经宁上高速到达周宁县,再转乘当地公交或包车前往芹溪村。
最佳游览时间
建议春秋季节前来游览。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都是欣赏遗址风光的好时节。夏季虽凉爽但雨量充沛,冬季则较为寒冷。
游览建议
- 时间安排:建议预留半天至一天时间,充分感受遗址的历史氛围。
- 路线规划:可先参观宝丰公馆遗址和陈列馆,了解历史背景,再沿古道探访矿硐遗址。
- 注意事项:
- 山区天气变化快,建议携带雨具。
- 矿硐遗址部分区域较为陡峭,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
- 保护文物,不随意触摸或刻画。
宝丰银场遗址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矿业发展史。它见证了宋、元、明时期福建地区的经济开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通过文旅融合的开发模式,这处千年银矿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