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婚俗新传承,福州喜娘演绎婚礼新风尚
千年婚俗新传承,福州喜娘演绎婚礼新风尚
在福州的传统文化中,喜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不仅陪伴新娘完成婚礼仪式,更以独特的吉祥话和喝彩词为新人送去祝福。在闽侯县,著名的"陈氏三姐妹"作为喜娘习俗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让这一传统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
“月老牵线送佳音,七月七夕过开心,男女恋爱手牵手,幸福指数在提升……”8日下午,闽侯县上街镇综合文化服务站里著名的喜娘“陈氏三姐妹”,正在练习着七夕婚礼的祝福语。押韵俏皮的吉祥话传入耳中,让人心中不自觉地感到阵阵欢腾。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又称“伴房嬷”,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福州民间传统婚礼中,喜娘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她需要陪伴新娘,带领新人按照既定流程走完婚俗仪式,其间还要适时应景地唱出喝彩词、吉祥话,带动现场宾客的情绪,为新人送去祝福。
作为家族中第四代喜娘、喜娘习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夏玉和妹妹陈秀珍、陈香兰扎根喜娘文化三十余年,在闽侯县当地被称为“陈氏三姐妹”。
陈秀珍、陈夏玉、陈香兰(从左往右)
喜娘学习没有系统教材,需要前人口传心授。1994年,陈夏玉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花费了一整年时间学习编唱祝词。“喝彩只算基本功,喜娘还需要操持仪式的大小事宜,做亲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所有人都满意——这十分考验个人情商。”陈夏玉说。
陈夏玉介绍,福州喜娘主持婚礼有12个环节,包括登门接亲、新娘进门、拜堂成亲、十碗礼仪等。此外,喜娘说唱吉祥话时,宾客需用福州方言迎合“好啊”,一唱一和,有来有回,炒热现场的气氛。这些习俗不仅在“闽都”盛行,还流传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当地华人所用。“海外福州乡亲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很多学生千里迢迢地从外国前来闽侯学习做喜娘,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现如今,福州喜娘文化紧密联结婚俗新风尚,跟随社会大潮与时俱进。陈夏玉笑称,她做喜娘至今,愈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代新人对婚礼的要求的变化。
贺词是婚礼的“灵魂”,能否说好、演好吉祥话,决定了仪式是否顺利、来宾是否开心、新人是否满意。陈夏玉介绍,过去的喝彩词多围绕新人生育话题叙述,“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伴侣之间的平等关系,倾向获得小家和睦、新人恩爱的祝福”。于是她们在原有的喝彩词中融入民生、时政、历史典故等词汇语句,传递易于市民接受的新文明、新风尚。
经验丰富的喜娘还会结合各地乃至各国风俗,搭配上英语、韩语、日语等外语素材,将其编写成符合当地文化的喝彩词。“今日现场真happy,感谢大家来party,祝大家多多赚money,祝新人早添小baby!”类似的“中英混搭”吉祥话,陈秀珍信手拈来,引得满堂喝彩。
“大多数人对福州喜娘的印象还停留在用方言主持婚礼,”陈香兰说,“其实我们一直走在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路上,这样才能跟上新的需求,不被时代淘汰。”陈夏玉和妹妹们与职业学校、社区等联合开办喜娘课堂,期望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让喜娘文化走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