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始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始末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272913338186057

清朝乾隆年间,一场震惊朝野的贪腐大案在甘肃爆发。从1781年王廷赞主动捐俸禄四万两银子开始,这场持续七年的冒赈案最终导致56名官员被诛,涉案金额高达一千余万两白银。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清朝官场的腐败现象,更暴露了人治体制下监察制度的失效。

捐监成风,上下沆瀣一气

要弄清楚王廷赞到底有没有贪污问题的关键,是他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光靠他自己日日夜夜辛勤工作的俸禄是绝不可能攒下这么多的。这就要提到清朝流行的“捐监”之风。

何谓“捐监”呢?即收捐监生,是指通过捐纳钱粮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虽然捐监不是直接取得官职,但是较之通过正常且艰难的科举考试程序进入国子监来说,它仍是一条捷径。

其实说白了就是买官,先掏出钱或粮食,再以捐助国家的名义,落得个好名声,然后政府会以捐得多少,来推举捐监之人进入国子监。其中捐纳的钱粮归入国家财政,主要用于赈灾。

这个制度,对于一些寒门学子非常不公平,也引得很多老百姓的不满,因此乾隆为了笼络人心,下令停止“捐监”制度。但是甘肃的各个官员可坐不住了,本身甘肃的气候、土地均不适宜种粮食,边境又时常遭到骚扰,造成甘肃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充足的粮食。

他们联合上书,以存粮不够、百姓叫苦连天为名,申请重新开启捐监。乾隆派人考察了一番,得到的答案也确实如此。于是便下令甘肃重新开始捐监,但是只能是甘肃的部分地区开设捐监,不可大范围的捐监,还要实行“本色捐监”,也就是主要靠收取粮食,来填满粮仓。

然而甘肃本来就很贫穷,怎么可能捐出那么多的粮食,他们缺的就是粮食。而且光靠那几个地区根本无法赈灾,百姓本来也没有多少钱,一时间又陷入了僵局。皇帝听闻后大怒,想要从朝中的重臣中挑选一位大臣亲自主持捐监事宜,以防有人弄虚作假,趁机贪污腐败。

这时有人推荐了浙江布政使王亶望,此人在浙江的时候政绩颇丰、深受百姓的喜爱,因而获得了乾隆的赏识与信任。就这样王亶望到了甘肃,他了解了捐监的进程,心里明白想让甘肃的情况好转,必须实行全省范围的捐监。

于是他伙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商议后,一起宣布要在整个甘肃地区进行捐监,并且只要“折色捐监”,即只收取银两。他将所捐来的银两收入自己的囊中,还拿出部分银两分发至甘肃省的大小官吏,上下打点,使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这样防止有人上书皇帝检举揭发。

于是,一场靠“捐监”贪污的阴谋拉开了序幕。王亶望也很聪明,他时常向皇帝上书描述自己伪造好的捐监情况,以及钱财的花销情况,并且谎报说粮食已经充足。但其实,甘肃地区的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那些官吏们天天吃香喝辣、寻欢作乐。

如果有百姓想去京城告状,让他们察觉后,不是将其全家杀死,便是抓起来打残打伤、囚禁牢狱中,整个甘肃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压迫感。又过了几年,王亶望因为治理甘肃有功升官了,离开了甘肃。

不久之后,新上任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来了,这时的他满怀一腔热血,来到甘肃后,先进行查账。他发现事情并不像他听到的那样美好,严查之下他发现了冒赈捐监中的严重问题,立刻上报总督勒尔谨。但勒尔谨可是个老油条了,他劝王廷赞做个识时务的人,大家一起同流合污。

王廷赞本想拒绝,但他经过几天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里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已经沆瀣一气。如果自己不加入的话,只能是被排除在外,到时候别说功绩,恐怕性命也不保了。从这也可以看出,王廷赞意志不坚定,对于钱财与权势的压迫,不敢反抗,反而将百姓利益放在一旁,与他们同流合污。

王廷赞上手后,不仅将捐监的银子收入囊中,并且他还提高了捐监的数量,利用甘肃多年干旱的气候的条件,上书朝廷表示灾情难挡,请求拨款赈灾。在他的运作下,这场贪污的局子越做越大,每个官员获得的钱也增多了,更没人告发了。而他不仅仅打点好了甘肃地区,就连每次朝廷下来巡查的大臣,也一并进行打点,所有人都在为这件事情遮掩。

自作聪明被识破,相关人员全部受到惩罚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逍遥了几年,王廷赞认为自己也要升官,但奈何一直没什么机会。也正应验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这王廷赞便是一个例子。他本想借着甘肃叛乱,自己主动捐钱表示忠心,以此让皇帝封官加爵。

没想到,乾隆是个人精,竟然从他的言语中发现了端倪。自从对王廷赞起疑之后,乾隆皇帝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到底这些人贪污了多少,又为何从未见过揭发他们的奏折呈上来呢?这天,皇帝正在书房中踱步,突然明白了,肯定是朝中有更加位高权重之人,为他们保驾护航,这才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一环接着一环没有纰漏。

恰逢此时,王燧贪污案和苏四十三起义案的出现,让乾隆觉得这是一个收网的好时机。他命人悄悄潜入甘肃省内部打听消息,果真是贪腐成灾,百姓没有出头之日。而这个王廷赞又在这里掩耳盗铃地表忠心,乾隆龙颜震怒,下令将王廷赞抓起来审问,并且连夜查抄他家,发现了白银几万两,令人震惊。

王廷赞一看这情形,知道自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于是重刑之下,全部招了出来。他把自己到任后,发现的问题,以及之前勒尔谨、王亶望他们所捞到的钱财全部说了出来。乾隆皇帝听后,几度气得昏了过去,幸亏太医及时为他扎针治疗,这才缓了过来。原来这场隐秘的腐败竟然长达七年,整个甘肃地区可以称得上是“塌方式腐败”,而一些官员更是“小官巨贪”的典型。

此次甘肃冒赈案中,一共涉及的官员共56名,涉及金额一千余万两白银。乾隆下令将这些人按照贪污的数量登记起来,秋后问斩;他们的家眷有的是处死、有的是流放。其余那些接受了贿赂的非主谋之人,则以革职、追赃、追赔为主。

经过这次的彻底整顿改革,官场上的贪污风气收敛了不少,甘肃的百姓也终于从乌烟瘴气的环境中逃了出来,迎来了天朗气清的日子。而皇帝也吸取教训,下令让各省自查,又亲自挑选人去各省巡查,其中也有一些落马的贪官。

皇帝的专政,使得监察制度失效

这场历史上的贪腐大案,暴露了人治的缺陷。乾隆在任时期,君权达到了顶峰,他特地设立了“科道官”以此进行官吏的弹劾、审查,以及对于政府钱粮的审查。按理说,这样严密的监察制度,怎么会有如此蛀虫侵蚀百姓呢?出事的时候“科道官”为何集体失语了呢?

原来,皇帝虽然设置了这样的官职,但是内心却根本不相信这个监察体系,他抓住有一次科道官的失职不放,时常对他们进行鞭笞。而乾隆本来就性格多疑,他只相信自己的近臣、亲臣。加上当时和珅的挑唆,也就让科道官的监察处于了名存实亡的状态。

因此,甘肃冒赈案中,科道官们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道他们的账存在问题,但更知道皇帝相信王亶望,远远大于相信他们。所以,他们便装装样子,没有完全履行自身的监察职责,这也致使贪腐越来越严重,到后来牵涉甚广的原因之一。

一场纷纷扬扬的捐监赈灾闹剧的结果是贪贿之风盛行,甘肃仓粮亏空,百姓没有得到一点实惠,还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虽然乾隆皇帝惩治了甘肃冒赈案中涉及的一干人,但是清朝体制的弊端依旧没有改变。其他地方的官员依然可以借着制度的漏洞进行贪污,清朝的腐败难以彻底根治。

这个历史事件虽然距离我们很久远了,但它仍旧适合于当今社会,给所有的人都敲响了警钟。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要干干净净赚钱、清清白白做人。而作为监察机关更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要继续强化监督制约,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更要时刻记得,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只有真正做到一心为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清朝的当权者是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了。

参考文献:

【1】《从甘肃冒赈案看清代集团性腐败的猖獗》

【2】《甘肃冒赈案_姜洪源》

【3】《乾隆朝官员贪腐原因新探——以甘肃冒赈案为例_李翀》

【4】《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捐监冒赈案”检视_吕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