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的应急医疗:乘务员变身急救达人
高铁上的应急医疗:乘务员变身急救达人
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列车上突发疾病的应急医疗服务成为重要课题。通过互联网平台,乘务员不仅了解乘客病情并提供初步医疗辅助救治,还接受了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他们签署医企合作协议,保证服务持续性,并在铁路社区进行义诊及科普宣教活动,提升自身急救能力。志愿者们也24小时在线实时解答咨询,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后续治疗时间。这些措施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经验适于在交运、地铁及航空等领域推广实施。
高铁乘务员的急救培训与能力
高铁乘务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更要具备专业的急救能力。每一位高铁乘务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急救培训,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具备实施急救的资质。他们的培训内容涵盖各种突发意外的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包扎、骨折固定、异物卡喉处理等。
2024年9月,在从江苏无锡驶向苏州的G7221高铁上,一名小孩突发疾病,意识不清,情况非常紧急。重庆师范大学2021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刘航听到求助广播后,立即掏出自己的红十字救护员证,表明身份。在列车员确认其具有实施急救资格后,刘航迅速上前查看孩子情况,仔细检查确定孩子已没有了意识,便立即进行急救。同时,列车工作人员呼叫了救护车,安排在苏州站等候。孩子恢复意识后,一名医学生也加入了救助,他们一起监护直至孩子被安全转移到救护车上。
刘航表示,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能够帮助到别人,让他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看到小男孩在视频里向我说‘谢谢’的时候,感觉自己平时训练的繁琐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我在学习和践行的事很有意义,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高铁上的医疗应急案例分析
在高铁上,医疗应急事件时有发生,乘务员和医疗团队的快速反应和专业处理至关重要。
2024年8月,在一次高铁转运过程中,一名重伤患者需要紧急从一个城市转运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另一个城市进行救治。在转运过程中,携带的便携式呼吸机突发故障。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医疗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了手动辅助呼吸,确保患者的呼吸不受到严重影响。通讯联络小组迅速与高铁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请求协助解决问题。幸运的是,在高铁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他们从其他车厢的乘客中找到了一台类似的便携式呼吸机。经过检查和调试,该呼吸机能够满足患者的呼吸支持需求,暂时解决了危机。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高铁医疗转运中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它提醒我们在高铁转运前必须对所有的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老化或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应提前进行更换或维修。同时,要为关键设备准备备用件或备用设备,以便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替换。
铁路部门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
铁路部门与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以确保旅客在高铁上的医疗安全。例如,北京世纪坛医院(原北京铁路总医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与铁路部门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医院设有急诊急救综合楼,具备较强的医疗实力,能够为高铁上的医疗应急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铁路部门还与多家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医疗紧急情况,列车可以立即联系前方车站协调救护车接应,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高铁应急医疗的发展趋势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运输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内的空间范围。
据统计,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超过2万亿元。低空经济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专门提到发展低空经济。从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等区域,多地纷纷争做“天空之城”。
低空运输,会让普通人的短途交通变得更快捷。今年4月,深圳开通首条常态化低空短途运输航线。从深圳南头直升机场飞往珠海九洲机场,直升机一次可坐5人,将两地交通时间由传统陆路通行约2小时缩短至20分钟。
6月,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开航。深圳北站东广场有个300多平方米的直升机坪,乘客从这里登机可实现1小时内到达粤港澳大湾区90%以上地区。
尽管低空运输在时效性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但高铁在医疗转运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铁的快速、便捷、舒适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转运条件,让病人更快地获得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未来,高铁应急医疗将与低空运输形成互补,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运输体系。
高铁乘务员通过专业的急救培训和实际案例的积累,已经成为高铁应急医疗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还能在紧急情况下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旅客的生命安全。随着铁路部门与医疗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化,高铁应急医疗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