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技术助力中药现代化:从成分分析到抗疫新发现
色谱技术助力中药现代化:从成分分析到抗疫新发现
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制定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国际标准,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计划的发布,标志着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也为色谱技术等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色谱技术,作为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应对COVID-19疫情的过程中,色谱技术帮助科学家们深入分析中药成分,揭示其协同起效机制,为抗疫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色谱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中药成分复杂,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现代研究需求。色谱技术,尤其是离子色谱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分析能力,成为中药成分分析的重要工具。
例如,离子色谱技术可以同时检测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包括糖苷类、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以及有机酸、生物碱类和黄酮类等。通过优化色谱条件,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后续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达吉特公司开发的LC-MS/MS质谱技术结合标准品数据库,可实现中药复方成分的高精度鉴定,准确率超过90%。这种“双保险”技术方案,不仅提高了分析效率,还确保了结果的准确性。
色谱技术助力抗疫新发现
在抗疫研究中,色谱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厦门大学药学院吴彩胜副教授与海军军医大学柴逸峰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ACE2生物色谱法,从连花清瘟胶囊中筛选出10种潜在活性成分。进一步通过表面等离子分析(SPR)、ACE2活性抑制试验和分子对接等技术,发现大黄酸、连翘苷A、连翘苷I、新绿原酸及其异构体等4种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则通过化湿败毒汤的入血成分分析,发现了60种原型化合物,其中30种已上市化合物可用于后续筛选。研究发现,厚朴酚等6种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甘草查尔酮B、甘草黄酮和松果素具有强抗炎活性,甘草黄酮、槲皮素、甘草异黄酮A和甘草查耳酮B能有效抑制PDE4活性。这些发现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抗疫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药现代化的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重视,色谱技术等现代科技将在中药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建立统一的中药成分分析标准,可以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
同时,将色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中药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例如,通过建立中药成分数据库和智能分析平台,可以实现对中药成分的快速筛查和精准鉴定,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药现代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色谱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将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中华瑰宝”焕发璀璨光芒,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