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秋瑾,28岁凛然赴死,曾写下一首《满江红》
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秋瑾,28岁凛然赴死,曾写下一首《满江红》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和革命家,她的一生充满了激情与理想。从北京的进步思想熏陶到日本留学的革命实践,再到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秋瑾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和女性解放精神。
陈毅曾经说过:“祖国如有难,汝应做前锋。”这句话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正如《满江红》这一词调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适合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理想,致使我们一旦想起《满江红》脑子里最早出现的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岳飞的《满江红》将满腔激情化作深沉的悲愤,在悲愤中又透露出对家国深沉的感情。这是古代男儿面对山河破碎所展现的情怀。到了近代,动荡的时局、内忧外患的险恶境地,恰恰和近千年前的宋代所面临的境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国外势力虎视眈眈的背景下,我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纷纷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战斗中。
秋瑾就是其中一员1903年,秋瑾跟随丈夫前往北京小住,在进步思想充满城市角落的北京,秋瑾或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新思想冲击着旧三观,这让秋瑾对时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满腔的激情和感慨无处发泄,因此她挥笔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早年岁月
秋家三代为官,深厚的家学渊源促使秋家十分重视读书治学。秋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要上私塾,学习治世之道。在众多兄弟姐妹之中,秋瑾因其聪慧常常在众人里脱颖而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秋瑾逐渐长大,长成了性格开朗、说话做事果断的样子,极少寻常人家女子的羞怯之态。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样的性格无论对个人生存发展还是在日后的与人相处中,都有巨大助力,应当被大加提倡。不过在时代条件的限制下,人们对于女性有着极其刻板的要求,温驯、柔和、温温柔柔等语汇就是古代女性背负了几千年的沉重标签。
秋瑾这样跳出传统女性气质的性格,让秋家长辈十分头疼。但是头疼归头疼,长辈们并没有因此就对秋瑾的行为进行约束,仍然让秋瑾自由成长。
秋瑾在长大,同样地,时代也在发展,时局在变化。鸦片战争爆发,作为政府官员的秋家祖父必须不断地和频频出入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国人进行接触。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处于弱势地位,外国人出现在中国时,往往自持身份,对于中国官员颐指气使。因而秋家人每每下班回家后都要大家发泄一通。
秋瑾在耳濡目染之下,爱国意识从抽象逐渐变得具体起来。她讨厌那些趾高气昂的外国人,同时对于清政府的态度也开始变得复杂微妙起来。一方面秋瑾想要守护国家,打退外来敌人,另一方面秋瑾又觉得清政府面对入侵不应该做出这种反应。无论是投降还是别的什么都不应该。
初见革命之心
最早推动秋瑾产生救民族危亡念头的契机是王廷钧结婚后,随着他一同前往北京后的所见所闻。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比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抱怨之词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将那些片面地体现在文字语言中的场景,无所顾忌地展现在秋瑾面前。不同社会阶级之间天差地别,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于是秋瑾感觉自己的生活很割裂,自己嫁到的王家无疑是贵胄,富甲一方。自己至少在物质生活方面从来没有感受过困窘。但是每当她出门后看到那些因为动荡时局而家破人亡的场景后,总觉得世界很荒谬,不应该是这样的。
有一次秋瑾因为对路不熟悉,走到了一个小胡同里迷了路,结果就看到了掩盖在京城华丽面纱之下的衰败。这里臭水横流,垃圾到处都是。有一个房子没关门,秋瑾看到了在冬日寒风中,一个老妪缩着脖子在生火,旁边有两个半大孩子光着脚缩在旁边。在复杂心态的驱使下,秋瑾慢慢地进到了那个房子里。
老人显然把秋瑾看成了不速之客,浑身一抖就开始往后退。秋瑾连忙表示自己的身份,一来二去间弄清了这家人为什么只有个老婆子带着小孩。原来小孩的娘早就病逝,孩子的爹也在前些日子就被抓去充壮丁,完全没给家里带任何口信。只留下一个又没钱又没力的老婆子来带小孩。
秋瑾看不下去,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翻出来递给老妪,带着沉重地心情离开了这个地方。秋瑾深知这样的场景一定存在在这个城市各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在白天的时候,城市的繁华和热闹把这样的衰朽给掩盖住,只有夜深人静时,巷弄深处传来低低的抽泣声,才能让人察觉到衰朽的冰山一角。
留学日本
割裂的生活促使秋瑾的献身救国之志不断地清晰起来。在这种情感达到最顶峰的时候,秋瑾下定决心要去日本留学。任何时候,学习都是找到面对困境的真正出路的最好方法。1904年7月,秋瑾怀着满腔救国之心,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
秋瑾和这些留日学生一样,到了日本后就不断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除了最基础的上课之外,他们还经常参加集会,听各种类型的演讲。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的他们深刻意识到,只有革命才是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不能把这样的使命寄托在别国的帮助和封建国家自身的变革运动上。
在留学日本的过程中,秋瑾认识了许多革命志士。优秀的人在一起总能够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优秀的革命志士在一起,能够酝酿出更为高涨的革命热情。他们参与发起各种组织,如“十人会”;创办各种革命报刊,如《白话报》。作为女性革命工作者,秋瑾除了参与一般的革命活动,还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男女平权思想。
她认识到,无论是在革命过程中还是在任何情况下,男女都应该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只有生理结构的差异,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这样的思想她的文学创作中加以体现,秋瑾写过一首《鹧鸪天》,其中提到:“休言女子非英物”,包含了她对女性能力深刻的认可。
这样的秋瑾不断地帮助身边的女性。有一次,秋瑾知晓了“共爱会”的成员陈撷芬被父亲逼着回国结婚。本来这也不算什么大事,问题是她嫁过去是给人做妾的。秋瑾知道了之后大感荒唐,虽然一夫一妻制还没有在中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他们都是走在时代最前面的革命工作者。
在婚姻上,她们早就在潜移默化下认可了一夫一妻,现在逼她们去做妾,完全就是把她们的尊严扔在地上踩。秋瑾抓住还在哭泣的陈撷芬的手,说:“竟然有如此迂腐的父亲!撷芬,你不必着急,我们和女同学商量一下,一起解决这个问题。”秋瑾将这个难题揽到了自己身上。
在做出保证的当天,秋瑾和“共爱会”的女同学商议一番后,就跑到陈父面前斥责他,一边说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妻妾成群早就已经是陋习,一边又指名道姓地说陈父是个迂腐之辈,还说这是对所有留日女学生人格上的践踏。在多方压力施压之下,陈父最终还是放弃了逼陈撷芬回国做妾的打算。
这件事后,秋瑾完全成为了共爱会的领头人物,而共爱会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妇女革命组织。自此,秋瑾抱着更大的热情参与革命活动,不断地在日本和中国两地奔波。在这个过程中,秋瑾也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见到秋瑾以后对她的一些行为大加赞赏,当得知《白话》月刊目前由秋瑾主编后,孙中山先生针对报刊的创办提出了一些建议。
“利用报刊报告时事”是孙中山先生提议的重点。报纸的特点就在于宣传实事,越是及时的信息越有价值,而越有价值的信息就越有人花时间去阅读。良性循环下,《白话》月刊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在这样的建议下,秋瑾将《白话报》做得越来越大,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秋瑾在《白话报》上发表了许多自己的文章去传达思想。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演说的好处》《警告我同胞》等就是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文章根植革命现实,反映时局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落后。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秋瑾在文章中进一步宣传自己的女权思想,反对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男人是天”等等思想,一步步将禁锢女人数千年的密闭牢笼给捣碎。
秋瑾的一系列行为深刻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许多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性被灌入了新的价值观,开始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
秋瑾在日本风风火火地行动还是没能持续太久。由于清政府在这段时间还没有倒台,身居高位的封建统治者对于整个中国范围内的革命运动大加反感,并且也深知留学日本的学生实际上也在搞着革命。
因此清政府决定联系日本官方,将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计划终止。随后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取缔留学生的法案,这项规则对留日的中国学生大加限制,要求学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向上级进行报备,并且不再允许校外住宿,学生只能住在学生宿舍。
这项规则一经颁布,就遭到了学生极其激烈地反抗。不过学生们反抗归反抗,实际上决定采取的对策却并不一致。以秋瑾为代表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直接回国。一方面因为这样的规则深刻限制了他们的革命活动,不如回国;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规则几乎是没有尊重这些留学生,不应该继续忍受这样的屈辱。
而以胡汉民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应该继续留在日本。因为他们认为国内形势仍不明朗,回国后说不定会遭受更重的限制,并且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现在回国相当于抛弃了之前打下的基础。
两派学生各执己见,谁也不能完全说服谁,因为无论是谁都有充分的理由。这导致留日学生总会的工作人员十分难办,他们无论偏向哪一边都会受到另一边的激烈反扑。这样的情势驱使这些干事用辞职来逃避责任。
生命的尽头
总而言之,秋瑾因为这项规则的颁布,带领着和她意见相同的一帮学生回到了国内。回国后的秋瑾仍然不忘革命初心,带领一众学生在国内创办了中国公学。中国公学的目的在于教授国内的适龄青年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封建文化不可取,只有走向现代化才是正确的道路。
同时秋瑾仍然活跃在各大学堂内,不断任教,一边传播革命思想,一边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很快,在当时知识分子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意识到时代的变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萍浏醴起义终于爆发。起义发动之初以极其浩大的声势震惊了全国上下,而且也惊动了那些帝国主义国家。
起义军在中国境内与清军进行了大大小小二十多次战斗。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和人数上确实处于劣势,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可是只要有第一次这样的大规模起义,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无数革命志士的热情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被浇灭,只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酝酿下一次的战斗。
秋瑾就是其中一员。在萍浏醴起义失败以后她仍然斗志昂扬,不断地奔走于浙江各地联络会党,准备策划下一场起义。她一边研究编订了光复军军制,一边在深思熟虑后,起草关于这场起义的檄文,详细制定了作战过程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秋瑾与徐锡麟密切联系。
几乎处于万事俱备的情况下,秋瑾的计划却受到了绍兴一个坤士的泄密,导致计划只能在仓促间做出调整。但是各种因素的叠加,最终还是导致安庆起义起义失败了。当徐锡麟战败被捕的消息传到秋瑾耳朵里的时候,秋瑾震惊有之,但更多地是愤怒。
在愤怒过后,秋瑾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她认为革命总是要流血的,没有鲜血,就拯救不了民族的危亡!于是秋瑾没有根素大部队离开这里,只是将众人一一遣散,自己留在了学堂内。
很快,清军就包围了学堂,将秋瑾捕获。清军抓捕秋瑾后对她进行了审问,威逼利诱都试过,但是秋瑾都没有说出任何有关革命的信息。在最后的审问下,秋瑾只在记录嫌犯罪状的纸上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几个字从容以对。
最终,在1907年7月15日这天的凌晨,一个狱卒将秋瑾从狱中带走,他们没有将秋瑾带往公堂,而是兜兜转转带着秋瑾到了一个亭子面前。秋瑾看着这个亭子,心里想:这是轩亭口啊,看来我确实是要被处死了。这一年,秋瑾32岁,她在这个亭子里走向了终结。
小结
秋瑾是那个时代里众多革命者中的一员,她以自己鲜血给后来的革命者警醒。她作为一面旗帜扎根在无数革命者的心中,指引着他们一定要成为历史的英雄。历史和我们都不会忘记秋瑾,她永远是闪耀在历史长河中闪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