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湖骨笛到现代竹笛:中国古代笛子音阶的演变历程
从贾湖骨笛到现代竹笛:中国古代笛子音阶的演变历程
198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5支保存完好的骨笛。这些用鹤类尺骨制成的乐器,距今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这些骨笛不仅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更揭示了中国笛子文化的悠久历史。
贾湖骨笛的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笛子的音阶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骨笛的孔洞布局规律,能够吹出六音或七音,显示出古人对音阶的初步认识。然而,当时的音阶体系还比较原始,远未达到后来的完善程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理论逐渐成熟。在先秦时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成为基本的音乐元素,分别对应现代音乐中的1 (Do)、2 (Re)、3 (Mi)、5 (Sol)、6 (La)。这种音阶体系简单而和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统音乐之中。
到了汉代,七声音阶开始出现,这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宫”和“变徵”,形成了更为丰富的音阶体系,即1 (Do)、2 (Re)、3 (Mi)、#4 (Fis)、5 (Sol)、6 (La)、7 (Ti)。这一进步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得古代音乐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感。
为了准确界定乐音的高低,古人创造了“十二律”的概念。这十二个律名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六律”(阳律)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阴律)包括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十二律”是通过“三分损益法”推算而来,即通过增加或减少律管长度的三分之一来生成新的律。
在古代音乐中,除了基本的宫调式外,还有徵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等多种调式。每一种调式都以不同的音作为其主音,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色彩。在五声音阶中,每个调式都可以用十二律中的一个律来定音,这样就形成了六十个不同的调式组合。而在七声音阶中,则可以形成八十四种不同的调式。
这些复杂的音阶体系和调式组合,在古代乐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共有65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编钟。这些编钟上刻有详细的铭文,记录了音高、乐律及其对应的名称,证明了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掌握了七声音阶和绝对音高的概念。
其他乐器如新石器时代的七孔骨笛、商代的五孔埙、战国时期的十三根排箫等,都展示了古人对音阶体系的深刻理解。特别是编磬,三十二块石制敲击乐器,包含了十二个半音,显示了古代音乐理论的高度发展。
从材质上看,古代笛子经历了从骨到竹的转变。黄帝时期,即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以竹为材料是制笛的一大进步,一者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最晚到殷周时代我国便有了音阶完整的竹制笛子。
从吹奏方式来看,古代笛子也经历了从竖吹到横吹的演变。汉武帝时期发展出横笛,吸取了羌笛的形制,称竹笛为“横吹”。到了唐代,笛子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才被称为箫,横吹的则称之为笛。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到了近现代,20世纪60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这种创新不仅扩大了笛子的表现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乐器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笛子的音阶体系演变,不仅是音乐理论的发展,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从简单的五声音阶到复杂的七声音阶,从单一的调式到六十调、八十四调的丰富体系,每一项进步都体现了古人对音乐美学的不懈追求。今天,当我们再次吹响这根古老的竹笛,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