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回家》:从科普到文化,一部展现中国生态保护的生动教材
《麋鹿回家》:从科普到文化,一部展现中国生态保护的生动教材
《麋鹿回家》是一本优秀的原创科普绘本,通过讲述麋鹿种群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不仅传递出浓浓的爱国情怀,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种独特的生物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独特的生物特征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因其独特的外观特征而被称为“四不像”——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它的角形更是独特,形状与其它鹿的犄角正好相反,前杈再分小杈,而后杈几乎不分叉。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这种独特的生物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夏季求偶发情,比其它大多数鹿类都早一个季度。
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麋鹿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因其“鹿”与“禄”谐音,被视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人们常将其作为福禄双全的寓意,希望带来好运和财富。同时,麋鹿寿命可达20年以上,在中国文化中被看作长寿的象征,寓意健康长寿和福寿安康。
麋鹿性情温顺,群居生活和谐,因此也被视为家庭和睦与团圆的象征。其行动敏捷,生命力顽强,常被比喻为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在古代神话中,麋鹿常被视为神灵的使者,如夸父追日时脚趾化为麋鹿,大禹治水时得到麋鹿的帮助,嫦娥奔月时也有白麋相伴。
在文学与艺术中,麋鹿的形象也屡见不鲜。《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麋鹿象征君子间的和睦相处;《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便是麋鹿。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上装饰有麋鹿纹样,展现了其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保护历程
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1865年秋季,法国动植物物学家兼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时发现了这群麋鹿。他意识到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戴维德以20两纹银为代价,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麋鹿,制作成标本。1866年,他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确认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属。为了纪念大卫神父,阿尔方斯·米尔恩·爱德华兹将麋鹿命名为“大卫神父鹿”(Père David's deer)。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许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饥民的猎物。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残存的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从此在中国消失。
直到1898年,英国购买了剩余的麋鹿并成功繁殖到255头。1983年,英国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开启了麋鹿回归的序幕。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截至2023年底,全国麋鹿数量达到1.3万只,麋鹿重引进项目圆满顺利完成。
麋鹿,作为中国生态保护的重要成功案例之一,为全球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国家兴 麋鹿兴”的中国生态保护故事,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事例,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结语
《麋鹿回家》这本绘本,不仅是一本科普佳作,更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通过了解麋鹿的生物特性、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历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从贫困落后到自立自强、注重生态保护的伟大历程,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让我们一起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让麋鹿的故事成为生态保护的金名片,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