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老师的那些神秘称呼,你知道几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老师的那些神秘称呼,你知道几个?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0A00R8000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5%B8%AB
3.
http://www.hngwy.org/2024/0604/59245.html
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9/13/79986029_1133546527.shtml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0/20/29546918_1133663911.shtml
6.
https://www.lklp.com.cn/shenghuo/171391698658568.html
7.
http://henan.sina.cn/city/csgz/2024-09-10/detail-incnrssq1229740.d.html

你可知道,在古代,老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尊称?从“先生”到“山长”,再到“西席”和“师保”,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古人对教师的14种别样称谓,看看你能认出几个!

01

最常见的称呼:先生与师长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中说道:“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师长”则含有视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师长教之弗为变。”

02

书院的领导者: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成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科举之后,书院改成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03

特殊的称谓:夫子、师傅与师父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中记载:“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中提到:“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中记载:“事师之犹事父也。”

04

官学中的职称:教授、助教与教谕

“教授”在古代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大学最高职称哦!它最早是指太学中的讲学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则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05

其他尊称:西席、宗师与学博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中记载:“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中提到:“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06

结语

古代老师的这些称呼,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从“先生”到“山长”,从“夫子”到“西席”,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古老的称呼时,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们铭记这些美好的称谓,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