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疗机构注射器乱象频发,如何保障你的健康?
非医疗机构注射器乱象频发,如何保障你的健康?
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家无证美容院,因提供所谓“吸血鬼面膜”服务,导致5例HIV感染,美容院老板因此被判3年半监禁。这起发生在2018年至2023年间的事件,暴露出非医疗机构使用注射器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非医疗机构注射器使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美容、健康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医疗机构开始使用注射器提供各类服务。然而,这些机构往往缺乏严格的医疗监管,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主要安全隐患
非法经营和资质问题
一些第三方护理平台打着“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旗号,违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例如,上海一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护理平台,不仅招募在职护士利用业余时间接单,还提供HPV疫苗、美容针接种等服务,而这些服务本应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提供。
消毒不彻底导致交叉感染
201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家无证美容院因“吸血鬼面膜”服务导致5例HIV感染。调查发现,该美容院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包括针头暴露、未标记的注射器、重复使用的注射瓶等。这种情况下,一旦注射器消毒不彻底,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给患者带来严重健康隐患。
非专业人士操作风险
非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医疗背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例如,在一些美容院,未经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注射填充、肉毒素注射等操作,可能导致皮肤坏死、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
法律法规和处罚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开展此类服务的机构必须是取得资质的实体医疗机构,派出的注册护士需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
解决方案和建议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非医疗机构的监管,对违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加强对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监测,防止通过网络私域引流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行为。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医疗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宣教,向公众普及注射器使用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治疗。同时,也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专业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机制
建立注射器使用风险监测体系,定期对非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确保其使用的注射器符合YY/T 0821-2010等行业标准要求。同时,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非医疗机构注射器安全问题关系到公众健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意识和建立监测机制,才能确保注射器使用安全,保护公众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