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邓小平故里:静谧时光里的红色记忆
探访邓小平故里:静谧时光里的红色记忆
在四川省广安市郊的协兴镇牌坊村,一座普通的川东农家三合院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里,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居。
故居坐东朝西,掩映在一蓬蓬慈竹之中,占地883平方米。这座典型的川东民居由17间房屋组成,分为正房、左厢房和右厢房,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悬山式的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瓦,穿斗式的承重体系展现出精湛的建筑工艺。整个院落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蜀乡风情。
走进故居,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岁月。北厢房的一间普通房间里,保留着邓小平儿时用过的雕花木床和衣柜,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个少年的气息。饭厅里,一张简单的方桌和几条凳子,见证了邓家十几口人围坐用餐的温馨场景。作坊屋内的石磨等老物件,诉说着这个家庭曾经的勤劳与朴实。
邓小平在这里度过了15年的青少年时光,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他的父亲邓绍昌非常重视教育,从小就教授他习字学习,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在这座普通的院子里,一个伟大的人生故事悄然开启。
1951年,邓小平全家离开广安迁往重庆以后,故居先后作过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儿园、保管室。1989年设立“广安县邓小平旧居管理所”,正式向游人开放。200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建成开放,成为人们缅怀伟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如今的邓小平故居,不仅是缅怀伟人的场所,更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邓小平同志的成长环境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贡献。2024年,经过改陈提升后的故居陈列馆和缅怀馆焕然一新,一个月就接待了30多万名游客。人们在这里追寻伟人的足迹,感受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座普通的农家院落,见证了邓小平从少年到成为一代伟人的历程,也承载着他对家乡深厚的情感。正如他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他一生的信念与追求,也激励着后来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