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带火“泸菜泸味”,你尝过吗?
《非遗里的中国》带火“泸菜泸味”,你尝过吗?
随着《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的热播,泸州美食频频亮相荧屏,从合江烤鱼到古蔺麻辣鸡,从先市酱油到护国陈醋,一道道美食不仅征服了全国观众的味蕾,更展现了酒城泸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叙永九大碗:融合三省精华的百年味道
“鸡鸣三省”之地,孕育出独特的泸菜代表——叙永九大碗。这道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宴席佳肴,融合了川滇黔三省的饮食精华,不仅是一桌美食,更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见证。
据当地老人回忆,叙永九大碗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最初是民间的“田席”,后来经过历代厨师的改良创新,逐渐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宴席菜。九大碗的菜品丰富多样,包括待客菜、四喜头菜、酥鸡、瞎眼鱼、扣肉、三丝菜、红墩子、水膀、八宝饭、扫脚棍、八碟等,每一道都凝聚着厨师的心血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叙永九大碗还与红军长征有着不解之缘。1935年,中央红军在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村过年时,就曾品尝过这道美食。如今,九大碗不仅是一桌美味,更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传承,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
弥陀风雪糕:200年传承的宫廷美味
在泸州城东的弥陀镇,有一道流传了200多年的传统小吃——弥陀风雪糕。相传,这道美食与明朝建文帝有关。建文帝流亡至泸州时,百姓正为进贡朝廷之物犯愁。他心怀百姓,凭在宫中对那些精美糕点的记忆,扮作和尚教百姓做糕点。以宫廷工艺为本,结合当地食材、情形改良,耗时七天七夜制成,初名“玉兰片”。那年,恰逢冬季,泸州大雪连下七天七夜,建文帝灵感突发,改名“风雪糕”,上贡后获赞誉、成贡品,制作工艺便传承下来。
如今,弥陀风雪糕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泸州重要的文化符号。虽然在现代社会,风雪糕的销量不如从前,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历久弥新。
税惠助力:让“泸菜泸味”香飘全国
在泸州美食走红的背后,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助力餐饮企业发展,泸州市税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为餐饮企业提供精准支持。
以合江县热火朝天烧烤店为例,店主罗恩作为合江烤鱼传统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享受到了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30万元内免征增值税的税收优惠,还获得了税务部门的个性化服务。税务干部主动上门讲解相关政策,帮助店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菜品质量和种类,吸引更多的顾客。
同样受益的还有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先市酱油,企业享受各项税费优惠共100余万元,并且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旧厂区升级提升工程,把原有厂区改造为古法酿造技艺体验中心,设置先市酱油文化展览馆、先市历史及先市酱油文化研学中心和游客接待集散中心等设施,为“非遗+”产业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泸州美食正走出四川,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据统计,2024年,泸州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特色美食贡献率超过60%。
未来可期:让“泸菜泸味”香飘更远
“舌尖经济”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居民消费。泸州税务部门将紧紧围绕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全过程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全方位提档升级税费服务,护航本地餐饮、食品生产类企业发展,带动更多‘泸菜泸味’美食走向各地。
随着《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的热播,泸州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泸菜泸味”必将香飘更远,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