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怡心理师教你春节走亲戚不尴尬
曾心怡心理师教你春节走亲戚不尴尬
春节走亲戚,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社交压力。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师曾心怡在Podcast节目中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应对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这种社交压力。
为什么走亲戚会成为负担?
随着人口流动增加和个体更注重小家庭,春节期间的“走亲戚”习俗逐渐变得尴尬和压力重重。年轻人工作忙碌,春节假期成为他们放松休息的日子,但“走亲戚”却带来情感压力和生活焦虑。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代沟和观念差异:长辈们往往用传统观念来评价年轻人,比如“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等,而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
隐私边界被侵犯:亲戚们常常会问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工资多少?”、“谈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等,让年轻人感到不适。
攀比心理:有些亲戚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比如“你同学都买房了,你怎么还没动静?”、“你表姐都升职了,你呢?”等,让年轻人感到压力山大。
如何应对亲戚的尴尬提问?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曾心怡心理师建议大家不必过分承担控制场面的责任,学会微笑不回应一些尴尬的问题。此外,她还提倡主动出击,提前告知自己的近况,避免被动回答尴尬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钝感力:对事情不过于敏感,能淡然处之。把亲戚的提问当作一种例行公事,不要过度解读他们的意图。
有节制地回答:当亲戚问到敏感问题时,可以用模糊的语言回应,比如“我还在考虑中”、“时机到了自然就会有”等。
转移话题: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主动引导话题转向其他方向,比如询问亲戚最近的生活状况,或者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
设置边界:明确告诉亲戚哪些话题是你不愿意讨论的,比如“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我们聊点别的吧”。
提前准备:如果知道某些亲戚会问到敏感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好应对的话术,比如“我目前的工作挺好的,谢谢关心”。
保持微笑: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保持微笑,这样可以减少冲突,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适时离开:如果实在感到不适,可以找借口暂时离开,比如“我有点累了,想去休息一下”。
调整心态:记住,亲戚们的提问大多出于关心,而不是恶意。试着从这个角度理解他们,也许你会感到轻松一些。
如何让走亲戚变得更轻松?
除了应对提问的技巧,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走亲戚的过程变得更轻松:
选择性走亲戚:不是所有的亲戚都需要拜访,可以选择性地走一些关系亲近、相处愉快的亲戚。
控制时间:不要在一家待太久,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带上孩子或伴侣:有第三方在场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直接面对提问的压力。
提前沟通:如果知道某些亲戚会问到敏感问题,可以提前通过电话或微信沟通,避免当面的尴尬。
调整期望值:不要期望每一次走亲戚都能聊得很愉快,接受有些时候就是简单的寒暄和客套。
保持幽默感: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一些尴尬的问题,可以缓解气氛,也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春节走亲戚,本应是件开心的事。通过调整心态和掌握一些应对技巧,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记住,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牺牲自己的快乐。祝大家都能过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