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五一广场骏马城雕:一座城市的记忆与精神
福州五一广场骏马城雕:一座城市的记忆与精神
在福州五一广场的于山堂观礼台两侧,两匹昂首奔腾的白色骏马雕塑静静地矗立着。它们不仅是广场的标志性景观,更承载着一段关于改革开放、艺术创作和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诞生:改革开放的见证
1989年,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福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马年,福州市委决定在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建造两尊骏马雕像,以此象征城市发展的蓬勃生机。
这一提议得到了爱国华侨魏可英的积极响应。这位出生于福清的侨领,早年赴日本打拼,事业有成后便心系家乡建设。他不仅响应市政府号召,还主动出资15万元捐建骏马城雕。魏可英之子魏文生回忆道:“这两匹白马,是父亲最为之感到有意义的事业。”
创作:艺术匠心的凝聚
接到任务后,福州市工艺美术局迅速组建了创作团队。成员包括原福州美术瓷厂工艺美术师江亚伦、市装饰艺术服务公司雕塑师曾鹰、擅长马造型雕刻的福州工艺局技术科长吴学华及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光等数名专业人员。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江亚伦作为主创人员,接到任务当晚就开始设计草图,第二天就拿出了初步方案。为了确保骏马雕塑与广场整体布局协调,创作团队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雕塑置于于山堂前的高台,既避免了与毛主席像“背道而驰”,又能让过往行人欣赏到最佳视角。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采用了汉唐雕塑风格,让两匹骏马一匹昂首阔步,一匹腾空而起,既保持了对称统一,又富有变化。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创新性地采用钢材作骨架,以工字钢与钢条焊接,外敷白水泥塑造,这种工艺不仅加快了制作速度,还减轻了平台的承重负担。
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雕塑家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简陋的脚手架上夜以继日地工作。江亚伦回忆道:“那时我们都不戴手套,强碱性的水泥把大家的手都腐蚀得裂开了口子,只能用胶布包扎继续干。”
经过28个昼夜的奋战,两匹五米多高的骏马终于在1990年1月27日落成。福州市在五一广场观礼台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这对气宇轩昂的骏马雕塑正式与市民见面。
价值:城市精神的象征
这两尊骏马雕塑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见证,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采用汉唐雕塑风格,造型粗犷古朴,线条流畅有力,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特点,又富有现代感。
从实用功能来看,这两尊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每年都有无数人在此驻足留影,它们见证了福州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历程。
从艺术价值来看,骏马雕塑融合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雕塑家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将骏马的动态美和力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福州城市雕塑的典范之作。
维护:文化传承的延续
为了保护这对珍贵的城市雕塑,福州市容管理部门常年坚持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定期使用白色涂料进行清洁和保护,确保骏马雕塑始终保持洁白亮丽的外观。在观礼台五彩斑斓的鲜花映衬下,这两匹骏马显得格外壮观。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映照下的骏马雕塑更显雄伟。它们不仅是福州五一广场的地标性建筑,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它们见证了福州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历程,承载着福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两匹骏马,不仅是艺术家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凝结着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它们静静地矗立在五一广场,诉说着一个关于改革开放、艺术创作和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福州人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