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背后的英雄故事:挑战极限的精神传承
青藏铁路背后的英雄故事:挑战极限的精神传承
2006年7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火车缓缓驶出格尔木站,向着雪域高原进发。这一刻,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被誉为“天路”的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曲人类挑战极限的壮丽史诗。
世界之最背后的挑战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穿越多年冻土里程550公里。这不仅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更意味着建设者们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大世界级难题横亘在建设者面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在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许多国外专家断言“不可能完成”。
英雄无畏:用生命守护天路
在这样的“生命禁区”,14万铁路建设者却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身影——“马背院士”吴天一。
作为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带领团队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上,冒着风雪严寒,为建设者们提供医疗保障。他骑着马,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间,建立了17个高原病防治站,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休息制度和营养保障方案。在他的努力下,建设者们不仅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还创造了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年均劳动6个月的世界纪录。
科技创新:攻克世界级难题
面对多年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建设者们创新采用了“冷却路基”和“保温路基”相结合的技术,通过设置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冻土融沉和冻胀问题。在生态脆弱的高原,他们还开创性地实施了“以桥代路”方案,建设了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为野生动物迁徙留出了通道。
青藏铁路精神:激励后来人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建设者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工程建设中,更在后续的运营维护中得到传承。50岁的路万君,现任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部建设管理科科长,回忆起在唐古拉山的工作岁月时说:“我记得那曲段最艰苦,夏天也要生火炉。2005年冬季下大雪,大部分职工感冒了,为了不耽误工期,大家分成两班倒。部分职工晚上挂着点滴,第二天还要继续上山铺设设备。”
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新一代铁路人。今年新入职的大学生叶浩然,在参与青藏铁路格拉段无缝化改造施工时说:“来到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当年铁路建设者的艰辛。今后要继续向前辈和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那股子韧劲儿,学习铁路维修施工技术,尽快成长起来。”
天路带来的巨变
青藏铁路的开通,彻底改变了西藏的交通状况。截至2024年6月30日,青藏铁路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3688.5万人次、运送进出藏货物8775.1万吨。西藏的GDP也从2006年的34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392.67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天路”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拉萨火车站副站长斯朗卓玛见证了高原的发展变化:“青藏铁路通车18年来,最直接的体现是增强了各民族旅客进出西藏的便利性与安全性,来西藏旅游、经商、务工的人多了,带来先进的技术,同时西藏人到其他城市上学、旅游也更方便了。”
青藏铁路,这条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天路”,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曲人类挑战极限的壮丽史诗。它所承载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