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北塔地宫出土波斯玻璃瓶:见证千年前辽与西亚的商贸往来
朝阳北塔地宫出土波斯玻璃瓶:见证千年前辽与西亚的商贸往来
近日,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中,一件来自朝阳北塔地宫的波斯玻璃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件出土于1988年的玻璃瓶,不仅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更为我们揭示了千年前辽代与西亚商贸往来的重要历史信息。
玻璃瓶的发现与特点
这件波斯玻璃瓶高16厘米,腹径8.3厘米,底径5.7厘米,由透明玻璃吹制而成。其造型非常奇特,整体呈一只昂首蹲坐的鸟形。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瓶子的圈足厚且外撇,腹部呈卵形,上部细收为颈,瓶口一端尖出部分形似鸟头。盖子部分设计独特,采用金质子母口式盖,用金丝穿绕在执柄上端。执柄为环形,柄上扳柱仿佛是鸟的尾巴。最令人称奇的是“瓶中有瓶”的设计,小瓶立于大瓶底部,长颈,弧腹,一侧也有执柄,呈淡蓝色。整体来看,这件波斯玻璃瓶做工精致,造型独特,极轻薄,呈淡绿色,晶莹透明,是产于古代波斯地区的玻璃珍品。
朝阳北塔的历史背景
朝阳北塔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塔,其最大特点是“五世同体”。具体来说,这座塔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冯太后敕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此塔曾在中国5个历史时期进行维修,称“五世”。在维修施工时,考古队员发现整座塔为方形空心塔,共有十三级,“天宫”位于第十二级。据记载,此次修塔一共用了“五十六万两千四百七十三”块砖,由此可见当年工程量之浩大。
文物背后的历史意义
这件波斯玻璃瓶的出土,不仅展示了辽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更揭示了当时辽与西亚的商贸往来频繁。朝阳地区出土大量形色各异的外来玻璃器,不仅印证了辽在东西亚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表明了辽文化的包容性。除出土文物外,文字资料也记载了辽与西域、西亚各国频繁往来。南宋叶隆礼著《契丹国志》中记载:“诸小国贡进物件: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镔铁兵器、斜合黑皮、褐黑丝……契丹回赐,至少亦不下四十万贯。”辽与这些地区有大量使者、官员的往来,促进了交流通商。不仅辽代墓葬、塔寺中出土了大量外来玻璃制品,在西亚一带也曾出土来自辽的陶瓷,这更加证明辽与西域、西亚各国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对当代的启示
朝阳北塔地宫考古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辽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更为当代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些珍贵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感受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这些发现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历史的智慧继续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