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提升数学成绩:新都一中的成功实践
用心理学提升数学成绩:新都一中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通过《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功地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高中数学学习。该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综合素养,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例如,高2004级三优实验班的学生苏培哲,在1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这一成功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广泛关注。
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新兴且富有成效的领域。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基于心理学的数学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方法
口诀式教学法
口诀式教学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歌谣或口号,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种方法利用了人类大脑对韵律和节奏的天然敏感性,使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研究表明,使用口诀式教学法的学生在数学测试中的表现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将数学问题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装修房屋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房间的面积和所需材料的数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解决数学焦虑
数学焦虑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面临的重要心理障碍。研究表明,数学焦虑会显著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阻碍其个性发展。以下是一些缓解数学焦虑的有效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结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培养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心。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等方式培养其自我效能感。
科学归因
研究表明,学生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学习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结果归因于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因素,而不是能力。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培养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规律,不断归纳整理已学知识,使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通过榜样示范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精神。
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解决数学焦虑,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未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学将在数学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