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濒湖脉学》:中医脉学的重要著作
李时珍《濒湖脉学》:中医脉学的重要著作
《濒湖脉学》图片
《濒湖脉学》是一部脉学著作,由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撰写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年自号“濒湖老人”,因此将此书命名为《濒湖脉学》。
全书采用歌赋体形式,分为《七言诀》和《四言诀》两大部分。《七言诀》部分详细论述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种脉象的形状、主病及相似脉的鉴别。《四言诀》则是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而成,系统地介绍了脉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脉象及真脏绝脉等内容。
《濒湖脉学》的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是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的重要教材。
《濒湖脉学》的主要内容
《濒湖脉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详细论述了27种脉象,包括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后一部分是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根据崔嘉彦《四言脉诀》删补而成的《四言举要》,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脉学。
对于每种脉象,书中先简明地援引前人的记载,然后通过“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或“体状相类诗”栏目,分别叙述各种脉象的特点、鉴别及所主疾病。例如,对浮脉的论述,书中首先描述其特征:“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接着用诗歌形式进一步说明:“浮脉惟以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书中还通过诗歌和简明文字,详细区分了各种情况下出现的浮脉特征,如“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浮散劳极”。同时,还列举了各种病证中所出现的不同特点的浮脉:“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散劳极。”
李时珍的生平与成就
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他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虽然出身于医生世家,但李时珍并不热衷于科举,而是致力于医学研究。23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担任“太医院判”职务。在太医院工作期间,李时珍积极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有机会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
从太医院辞职回乡后,李时珍创立了“东璧堂”行医。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他着手编写《本草纲目》,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并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经过27年的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的其他著作还包括《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