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守护千年城墙——南京明城墙的数字化保护之路
科技助力,守护千年城墙——南京明城墙的数字化保护之路
南京明城墙,这座始建于公元1366年的宏伟建筑,历经600多年沧桑,如今仍巍然屹立于南京城中。作为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市城墙,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然而,这座古老的城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科技赋能:激光扫描守护千年城墙
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引入了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2021年,一套覆盖全线的监测预警平台正式建成,通过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对城墙本体的1575个点位进行全天候监测。这些监测点涵盖了裂缝、鼓胀、位移和沉降等各类病害,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传输至监测中心。
监测平台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保护效率。据统计,自平台运行以来,已成功排查上千个风险点,实现了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数据分析,专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制定科学的修缮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对城墙的影响。
人工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尽管科技手段日益先进,但人工巡护在城墙保护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天,都有专人分段对城墙进行巡护,他们凭借常年积累的经验,能够发现机器难以识别的潜在病害。例如,一位巡护员在解放门段发现城墙外立面城砖松脱,及时上报后得以修补,避免了更大范围的裂缝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还发起了“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鼓励市民提供散落城墙砖的线索。截至目前,已累计回收城砖50多万块,这些珍贵的城砖被重新用于城墙的修复,既保持了历史原貌,又延长了文物寿命。
数字化未来:构建永不消逝的城墙
面对城墙文物信息随病害灭失的风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搭建了“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城墙本体进行测绘、扫描、建档、建库,并对代表性建筑进行精细化三维扫描,提取文物三维数据,实现了全维度文物数据信息采集。
目前,更大信息整合的数字城墙平台正在建设中。未来,这一平台将构建起一个永不消逝的城墙,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持,更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历史的新途径。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登上”城墙,感受历史的厚重。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从激光扫描到人工巡护,从回收城砖到数字化平台,每一项措施都在为这座千年城墙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一座建筑,更是为了守护一段历史,传承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