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古建筑保护:创新引领,科技赋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古建筑保护:创新引领,科技赋能

引用
中国网
8
来源
1.
http://cul.china.com.cn/2025-01/02/content_43002996.htm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8/05/nw.D110000renmrb_20240805_1-13.htm
3.
https://www.jjcbw.com/News/news/id/316781.html
4.
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412/t20241213_3964725.html
5.
https://www.beijing.gov.cn/shipin/Interviewlive/1157.html
6.
https://m.planning.org.cn/zx_news/15527.htm
7.
http://www.bqweekly.com/cover/726.html
8.
https://www.bjdch.gov.cn/ywdt/dcyw/202407/t20240729_3761694.html

2024年7月27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锤定音,“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历经700余年沧桑,终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的最高肯定,更标志着北京古建筑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里程碑。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为牵引,全面加强古建筑保护,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实施数百项修缮工程,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生。

创新规划引领保护新篇

2023年,北京市正式印发《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2035年)》,为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规划首次凝练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四大价值主题:

  • 地理见证:北京独特的地理格局与地质特征,是东亚地区早期人地关系的杰出见证。
  • 千年古都: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集大成者,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
  • 首善之都:近现代中国政体转制的伟大见证,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 大国之都:展现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开放包容精神。

规划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带多片”的空间格局,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总体规划深度融合。同时,强调在城市更新中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让古建筑融入现代生活。

科技赋能预防性保护

在保护理念上,北京走在了全国前列。传统的文物保护往往侧重于“抢救性保护”,而北京则率先提出了“预防性保护”的理念。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古建筑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从而避免损害的发生。

以故宫为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对古建筑的结构安全、环境影响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为修复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保护成果丰硕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累计完成文物保护工程1600余项,考古勘探面积达2.6亿平方米,发掘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是北京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重点文物单位保护方面,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地持续开展修缮和环境整治。同时,北京市还注重活化利用,推出“漫步北京”城市探访路、“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文化项目,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展望

随着《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的实施,北京古建筑保护工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北京市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 加强老城、三山五园、“两轴”、三条文化带的整体保护
  • 推进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普查和名录管理
  • 加大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
  • 改善街区类文化遗产的人居环境
  • 加强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协同保护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北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持续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